试论谭献词论中的「柔厚」说

试论谭献词论中的「柔厚」说

ID:45999829

大小:87.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1-20

试论谭献词论中的「柔厚」说_第1页
试论谭献词论中的「柔厚」说_第2页
试论谭献词论中的「柔厚」说_第3页
试论谭献词论中的「柔厚」说_第4页
试论谭献词论中的「柔厚」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谭献词论中的「柔厚」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谭献词论中的「柔厚」说国立中山大学硕二赵国蓉m—1—一、ijys谭献(1832-1901),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人。谭献之词论散见于文集、日记,及所纂《箧屮词》、所评周济《词辨》之屮。至光绪二十六年,由其弟子徐珂辑成《复堂词话》。谭献起初钻研于浙西词派的朱彝尊、厉鹑及郭等人Z作,后转而师法常州词派。谭氏亦言其论词之宗旨为「不佞以止庵(周济)津逮,而同有法于皋闻(张惠言)」,因此,谭氏受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观点的影响,进而提岀「柔厚」的主张,虽然此说并无完整之理论体系,亦未阐释详细。然而此说

2、却是谭献词论中的核心观点,对推阐常州词派之词学有承先启后之功。故木文欲就「柔厚」说Z意义、表现方式,及关于此说Z实际批评部分作一探讨,以期使谭氏此说能有较具体之呈现。二、「柔厚」说之意义及表现方式由于谭献的词学观是上承常州词派之余绪,故其诸多主张是来自于该派之影响,如该派张惠言及周济所提倡的「比兴」及「寄托」的观念,谭献也有进一步的发挥,而「柔厚」观点,正是继承了常州词派而提出的说法。关于此说之资料主要來自于《箧中词》、评周济《词辨》中所作的批语、及日记、序跋中,由于谭献并未对•于这个观点作出明确解释,因此,以下根

3、据其著作中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柔厚」说之意义:谭献在《箧屮词》及《词辨》之评论屮,以「柔厚」二字论词甚多。如《复堂曰记.庚午》云:南宋人词,情语不如景语,而融法使才,高者亦有合于柔厚Z旨。又如《箧中词》云:予初事倚声,颇以频伽名隽,乐于风咏,继而微窥柔厚之旨,乃觉频伽之薄,又以词尚深涩而频伽滑矣。后来辨之。又如〈词辨跋〉云:予固心知周氏Z意,而持论小异,大抵周氏所谓变,亦予所谓正也。而折衷柔厚则同。[4]又如《词辨》卷上评北宋词人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一词为:所谓柔厚在此。[5]评南宋词人周密〈

4、解语花〉「暗丝□蝶」云:柔厚至此,岂非风诗Z遗。[6]由以上所胪列的原典中,可知谭献对于「柔厚」之观点十分重视。而由上述数据所言,虽无法得知「柔厚」说之明确解释,但是却可看出他对于浅薄、深涩之词的反对,以「柔厚」来矫正词作屮「情语不如景语」之弊,及重视「风诗」之传统。而学者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皆以为「柔厚」是「温柔敦厚」之省称。如林玫仪在《晚清词论研究》所言:所谓「柔厚」,就是温柔敦厚的省称,张惠言在〈词选序〉中曾说词与「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相近,上媲风骚,向来就是常州词派的家法,诗教温柔敦厚,楚骚忠爱缠

5、绵;谭氏拈出「柔厚」二字以为论的标准,显然有心更进一步表明词应以风骚为本旨。[7]而方智范等人所著《屮国词学批评史》屮认为:柔厚即温柔敦厚,正包含着以理节情的意思,耍求主观感情态度有所节制,不愠不火,反对感情倾向的强烈鲜明,排斥「犷气」、「盛气」。…评周密〈解语花〉谓「柔厚至此,岂非风诗之遗」以及用「温厚」、「忠厚」等「柔厚」同义词评价词作,多包含着在作品的立意和情感表达上符合儒家中庸之道。[8]对于「柔厚」之定义,上述皆解释为「温柔敦厚」,至于此说之性质则归Z于常州词派所强调的比兴Z义,风骚Z旨,及儒家诗教或以理

6、节情Z要求。细究援引「温柔敦厚」来解释「柔厚」说的看法,主要是从字面上的连系而来,认为「柔厚」为「温柔敦厚」之省称。至于「温柔敦厚」一说是源于《礼记.经解》中的「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9]这句话是汉儒对于孔子对于诗教之解释,但却托于孔子之语,[10]但基本上仍是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至于诗论所提出的「温柔敦厚」各代皆有提出相关的论点,但大抵以委婉蕴藉或美刺功能等等。至于词论屮的「柔厚」和经学及诗论屮的「温柔敦厚」是否完全相合,仍是值得探讨之处。事实上,清代以来的许多词论家已有

7、许多提倡「尊体」之说,也就是把词体之地位等同于其它的文学类型,因此在词论中也有将诗论中的若干观点加入讨论,因此向常州词派的上溯「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及「风诗之旨」的说法,也就屡见不鲜。这样之作法并不是力求将词之面貌完全等同于诗经及诗,而词体自有和其它文类不同之处,借助诗论中的若干观念,其目的实是要强化其不足之处。因此,词所说的「柔厚」和诗所言之「温柔敦厚」未必完全相合。而观察谭献中所提出的「柔厚」的相关资料中,和诗教意旨相近者,如《箧中词》中评陈澧〈甘州〉为「柔厚衷于诗教」。[11]所谓「柔厚衷于诗教」和

8、,并不是将柔厚完全等同于诗教,而是将诗教之观念,作为柔厚的要求或标准。而深究此说之本质是受到常州词派的影响,如张惠言提倡的「比兴」、「寄托」,耍求词体必须合于「低回耍眇」,反对「放浪通脱之言」,[12]和周济论词提出的「酝酿」、「含蓄」、「和婉」和「浑厚」等要求相近。因此,谭献对于托兴幽微、兴寄遥深、比兴兼备的作品也就格外重视,对于浙西派末流的清疏和阳羡派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