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诗歌的教学艺术

[精品]浅谈诗歌的教学艺术

ID:46026694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0

[精品]浅谈诗歌的教学艺术_第1页
[精品]浅谈诗歌的教学艺术_第2页
[精品]浅谈诗歌的教学艺术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浅谈诗歌的教学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诗歌的教学艺术浅谈诗歌的教学艺术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在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诗歌教学,既要讲求科学性,又耍有艺术性。探索诗歌的教学艺术,应从诗歌的特点出发,突出情感性和形象性。以下笔者分四个方而对诗歌的教学艺术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诗必因情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强烈的感情时写就的。因此,古诗词教学首先要积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合理穿插

2、一些音乐或图画,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再现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在迷人月夜中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先用语言极力渲染诗中美景,再用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并在优美的旋律中展示图片:月夜下的江水、花朵的海洋、游子、残月、海雾、江树……以视听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引导学生进入一种静

3、谧、朦胧、纯净、澄澈的情境。这样教学,能使学生在感受景美、情美、理美时很容易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尤其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设计好情境,这样学生才会在诗歌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和教师的课堂情感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另外,教师对自身的语言表达应严格要求,讲究语言描述的艺术性,即描述的生动性、形象性和丰富性,以此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二、反复吟诵,滋养诗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理解作品,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审

4、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登高》吋可播放咅乐《二泉映月》,教师在咅怎中满怀深情地朗诵,能玄观地再现诗歌的声韵美。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自己反复吟诵,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杜甫,卧病夔州,•且身处于吐蕃不断入侵,政局动荡不安的现实中,那么诗人抱病独登高台,为世事多难和口身艰难而悲哀的感情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歌音乐美的一般知识,了解旋律、用韵、节奏等常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艺

5、术效果。三、激发想象,品味意境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阅读诗歌,捕捉意境,就是对作品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o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无法实现。例如讲解《春江花月夜》吋,教师可引导学半置身诗境,在脑海作画: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冉冉升起、芳草萋萋、繁花满树,花儿晶莹可爱、刀色溶溶、月光如霜,充分让学生感受诗歌屮优美、静谧、朦胧的意境。要想点燃学生的想象,还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幻想、梦想、奇想、联想等多种方法,想象的翅膀就会张得更大,思绪才会飞得更远。启发想象,不可忽视诵读的作

6、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可以领会到许多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东西。四、改进评价,强调感悟合适的评价方式既能改进教师的教,也能促进学生的学。目前高考考试的命题趋向是让学生多角度答题,例如,2014年辽宁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的第二题“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就体现了尊重学牛:个性感悟的命题倾向。我们应该尊重和提倡学纶的个体理解。只要学生对诗歌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效,才会迸发岀强烈的探求欲望。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

7、角度地调动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产生个性解读。这种可以“口己读出来”的能力,就是真止意义上的鉴赏能力。诗歌是一门富有情感的艺术,诗歌教学不能脱离情感,只有将情感和诗歌教学和结合,才能让学生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运用情感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感受力,对诗歌乃至语文教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喀左蒙高屮(卓南分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