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正例”与“反例”运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正例”与“反例”运用

ID:46031291

大小:59.1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正例”与“反例”运用_第1页
“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正例”与“反例”运用_第2页
“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正例”与“反例”运用_第3页
“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正例”与“反例”运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正例”与“反例”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正例”与“反例”运用“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学习并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不仅是单一的乘法运算,更涉及加减法运算。因此,学好乘法分配律既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为学生进行简便计算提供前提和依据。一、追根溯源“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定义是: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乘法分配律”的基本表达

2、式用字母表示为:(a+b)c二ac+bc或者a(b+c)=ab+aco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有正向运用和逆向运用两种方式(如表1所示)。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时,经常出错,其错误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例如:25X404=25X400+4o二是缺项时不知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5X99+15,学生看不出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三是在比较复杂的运算中不知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8.2X3.3+8.2X4.7+8.2X2,学生看不出可运用“乘法分配律”,便使用原始算法。虽然

3、三种错误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出现错误的根木原因在于: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问题。二、“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正例”和“反例”的应用在“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提供标准“正例”,更应充分运用“非标准正例”和“反例”,以使概念的教学过程更有层次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的常握水平。1•通过直观、具体的“正例”,引入概念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來源于直观、具体的现实世界,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入概念,可先让学生获得直观、具体的经验,使他们建立抽象概念和感性经验之间的联系。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概念的定义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将学生熟悉的直观、具体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教学。例如:学校为学生订购秋季校服,一件上衣45元,一条裤子35元,四年级共需订购20套,要付多少元?通过这一情境,学生很快列出算式:(45+35)X20或者45X20+35X20。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异同。于是,学生很快发现:这两个算式虽列法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算出的结果相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大量类似的例子。在“乘法分配律”概念的引入阶段,教师采用具体、直观的“正例”,旨在帮助学牛建立感性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由于数学概念的

5、本质是抽象的,因此,在适当的时机,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尽可能抽离具体、直观的背景,使概念上升到抽象的水平。这样,教师在充分结合学生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2•通过“非标准正例”,突出概念的木质属性“乘法分配律”是简便运算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富于变化,所以需要学生灵活变通地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多样的“非标准正例”,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可列举四个“正例”:99X77和100X77-77;101X35和100X35+35;99X98+99+99和99X(9

6、8+1+1);102X87-87X2和(102-2)X87。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时,教师通过充分引入“非标准正例”,以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从而突出其本质属性。于是,学生在学会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的同时,逐渐掌握了“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3•通过“反例”,帮助学生辨别错误在“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恰当使用“反例”,可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的内涵。例如,教师可列举三个“反例25X404和25X400+4;102X78-2和10X78-2X78;8.2x3.3+8.2x4.

7、7+8.2x2和8.2X8+8.2。通过这几组反例的呈现,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理解左右两个算式之间的差别,从而认识到二者并非等值。“正例”与“反例”相结合,有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属性,进而有效避免错误的出现。三、教学反思在“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制作校服的“正例”,引导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木表达式;接着,运用多组“非标准正例”,体现“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的非本质属性,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最后,教师通过几组“反例”,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错误,以使学生灵活

8、掌握“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在“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正例”“非标准正例”和“反例”,既排除背景干扰,乂突出概念的木质属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基本表达式。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