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探析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探析

ID:46034572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探析_第1页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探析_第2页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探析_第3页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探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探析1•引言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人们更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迅速变化与发展的社会环境。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曾捉出,社会发展应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提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中国社会发展报告》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以“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正成为代表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新课程理论。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

2、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为前提,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挖掘学生潜力,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的制定方面,在考虑学科体系、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结合了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多元化的课程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以弹性化的教学内容取代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倡导探究性、合作式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上则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情意表现等非智力因素纳入评价标准体系。2.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特征2」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是一个有意识的、能动的、对象性的自

3、然存在和类存在物”,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的核心在于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教育对象是整体的、能动的人,有明显个性要求而且不断变化,而不是执行任务或实现目标的工具。正如人本主义的倡导者罗杰斯所述:“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种固定的静止的实体;是一条流动变幻的河,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与学生发生教育关系时,要求教育者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理、学生的个人优势及发展要求,并且联系到其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的心理需求变化情况,从而及时修订已有的教育培训计划、方法和途径,自始至终以受教育

4、者的发展要求为重。“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更千差万别,传统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本性,让不同的人适应一个模式,其结果当然不会理想。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正是建立在受教育者的千差万别上,力求使受教育者沿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前进。2.2“以学生为本”教育的基本方向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生命线,但是屮国自科举教育1000多年来,最紧缺的就是学生的创造力。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师道尊严”的思想禁锢,不允许学生创造,不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或方法有任何质疑,

5、只要求学生“执行”和,浣成”。加之许许多多的政治原则要求,使得教育过程成了批量生产产品的生产线,最优秀的学生就是最符合产品标准的学生。有人曾这样感叹:不要问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而应该问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去哪里了?只有在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以学为本的教育把开发学牛的创造力确立为教育的基本方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提倡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为学生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2.

6、3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是“以生为木”教育的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启发、创造竞争力的教育,这不仅体现在它把提高学生的具体竞争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人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本质,侧重开发、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理念,从而尽其所能地促进人的竞争力的提高。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坐享其成的时代。一个人必须实现自我价值,获取生活的主动权,只有奋起竞争,别无他选。竞争的主权来源于能力,能力是人在新世纪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支柱。能力何在?在于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教会学生“是什么”,学生的潜力被埋没在既得知识的框架中,学生的发展始终处于平庸无

7、奇的状态,这样的学生不会竞争,也不懂得竞争。我们所看到的教育似乎是一位“至尊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向受教育者制造种种“伦理纲常”,而学生则在统一的“指挥棒”下,丧失追求人性自由的立场,这不能不说是人之发展的一种悲哀。3•结语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以学生为本是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挑战,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对待,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和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实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和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目标。这一理论对于克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的机械性,对

8、于改变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以学&为木的教育理念,是顺应当前教育发展和吋代要求的必然选择,体育课程改革有理由也有必耍强调以学生为本,这对贯彻体育课程改革“健康第一:总指导思想,实现多元课程冃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