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说课设计

月球之谜说课设计

ID:46041767

大小:81.0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月球之谜说课设计_第1页
月球之谜说课设计_第2页
月球之谜说课设计_第3页
月球之谜说课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月球之谜说课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月球之谜说课设计    【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教学目标分析】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2、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些不解之谜    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法学法设计】    1、教法: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情景教学法、美读感悟法、质疑问难法等方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法:读读

3、、划划、议议、说说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    【教具使用】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弯弯的月亮》    2、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4、媒体资源:教学演示课件《月球之谜》    【教学过程】    l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

4、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4、点击课件主页中的登月图片观看人类登上月球相关视频    l听范读整体感知再自读课文    1、听课文范读    2、提出自读要求:    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画出课文

5、中列举的月球上有些难解之谜    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l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l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读一读:    悬挂遐想奥秘    努力细菌水藻    一项估计土壤    2、学生汇报    你在阅读中发现了些

6、月球之谜?    月球是从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等等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    l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提供的资料供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