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慎做PET—CT检查

健康体检慎做PET—CT检查

ID:46053119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健康体检慎做PET—CT检查_第1页
健康体检慎做PET—CT检查_第2页
健康体检慎做PET—CT检查_第3页
健康体检慎做PET—CT检查_第4页
资源描述:

《健康体检慎做PET—CT检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健康体检慎做PET—CT检查新闻背景:近日,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健康与科学”栏目发表文章指出,医生为免误诊普遍有过度使用CT和PET—CT的倾向。名词解释:PET—CT10多年前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它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X射线断层扫描两种技术,在人体内注入显像剂18F—FDG,即一种含有放射性的氟元素18F的葡萄糖类似物。PET—CT通过探测18F—FDG在体内的放射性分布,来寻找葡萄糖代谢特别旺盛的恶性肿瘤。检查费用在国内7000元〜1.4万元不等。受访专家:俞

2、梦孙: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学农: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PET-CT很贵,还是自费,但它却很火,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国内,PET—CT成为很多高端体检机构的招牌,宣称一次检查,查遍全身,排查最早期的细小肿瘤。天津市某体检机构,每周都组织两辆大巴车上百人前往河北保定某医院做PET—CT检查。在国外,日本推出的体检旅游的项目中,重点是PET—CT,声称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PET—CT进行体检的国家,设备先进,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而P

3、ET—CT是否如众人期待的检查肿瘤滴水不漏?是否适用于常规健康体检?真相:PET—CT主要适用于肿瘤跟踪治疗“PET—CT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对肿瘤的跟踪治疗上,提供临床治疗的动态监测。”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认为。以淋巴肿瘤为例,需要通过CT判断治疗效果,然后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PET—CT的作用,最快24小时就能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治疗争取到更多时间。确诊的肿瘤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做一个PET—CT检查。目前,PET—CT没有纳

4、入医保,仍为自费项目。欧阳学农说,在他的研究中发现,PET—CT对肺癌诊断相符率为90.70%oPET—CT相比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CT检查等,更能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PET-CT应该主要用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上,临床高度怀疑肿瘤时,PET—CT可以准确提供活检部位,以便确诊。误区:健康体检滥用PET—CTPET—CT应用于健康体检就是一种滥用。解放军306医院肿瘤科医生蔺宏伟发微博表示,PET—CT作为体检项目向社会推荐是一种误导。欧阳学农同意蔺宏伟的说法。他认为,临床中对肿瘤的筛查,必须由肿瘤专科

5、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家族史等因素综合评价,在临床高度怀疑肿瘤的时候,可以通过CT进行进一步鉴别。“除去PET—CT价格、风险等因素外,事实上PET—CT并不能排查出所有的肿瘤,尤其是对原发性肝癌的检查上,它的效果不佳。”欧阳学农说,在发现空腔脏器(如食管、胃、肠等)病变方面存在盲区,加上食物残渣及肠蠕动等原因,PET—CT不能代替胃镜和肠镜的检查,也不能取代CT和MRI检查。做检查应该遵循从简到繁的原则,即先做B超、CT、MRI,最后再做PET—CTO风险:PET—CT安全性受质疑健康

6、人群做PET—CT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其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2009年4月美国《放射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对香港和美国进行的放射剂量研究表明,全身PET—CT扫描伴随大量的辐射剂量和致癌风险。即使在日本这个使用PET-CT最广泛的国家,争议也一直不断。一篇发表在2007年泰国《亚太肿瘤预防杂志》的论文,表达了更加负面的观点。该研究发现,在用PET—CT对50〜59岁的健康日本人体检时,其阳性预测值仅有3.3%o也就是说,经PET—CT体检发现有肿瘤异常的患者中,近97%都不是真正的恶性肿瘤患者。

7、这就意味着,近97%的人在体内被注入显像剂并经过核辐射后,没有真正受益。事实上,早在2008年7月15日,卫生部《健康报》就刊登卫生部有关部门的回应:专家普遍建议,PET—CT不适合作为普通的体检项目。观点:设备不是越先进越好作为研发高端检查设备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认为,检查设备不是越先进越好。俞梦孙院士说,PET—CT很先进,能够发现人体很细小的肿瘤。但即使发现了也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太小的话没有办法进行再次检测。这样的检查只能给患者带来新的恐慌,造成一轮又一轮没有必要也没有结论的检查。很

8、多做PET—CT的人,是为了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潮流,而对PET-CT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应证,按照医生的建议来选择使用。俞梦孙院士认为,医疗设备的主要功能定位在查病因上。将检测项目过于细分,由此也造成相应的治疗繁琐复杂。而理想的趋势应该是,医疗设备将重心从诊断疾病转移到健康维护上,重视对人的整体状态的监控和治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