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狄金森诗歌

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狄金森诗歌

ID:46057354

大小:60.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狄金森诗歌_第1页
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狄金森诗歌_第2页
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狄金森诗歌_第3页
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狄金森诗歌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狄金森诗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存在主义视角探析狄金森诗歌内容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的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大多围绕自然.自由及死亡为主题展开,一生创作颇丰,但在其生前却鲜为人知。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解析狄金森诗歌,发现狄金森对自由及死亡的态度和存在主义不谋而合。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虚无死亡“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词源于拉丁语"existentia”,含有"存在"(being)、"生存"(subsisting)、“实存”(existence)之意。存在主义强调体验,尤其体现在对自身的存在、虚无和自由及其情绪等方面。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人是自由的,因

2、为人是自我存在、意识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是自由的,人的选择也是自由的。不论是狄金森的宗教信仰还是其诗歌创作,她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都可窥见一斑。%1.追求自由的存在主义人生观狄金森在诗歌《上天堂去》中表达到,不知道何时,也不知道如何去往天堂,甚至对此感到惊讶。虽然诗人已清楚地意识到去天堂的必然性,并将其比作像夜晚归家的羊群,可见狄金森并非不受基督教的影响,只是敢于逆大流而怀疑,她甚至把去天堂看做是一件“多么黯淡悲凉”的事情。第二节中,“也许”、“谁知道呢”再一次将诗人的怀疑态度展露无遗。按照基督徒的信条,人生而带有原罪,但只要在世行善赎罪,死后就能去往

3、天堂。去往那个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诗人却暴露她去天堂的动机也只是为了“靠近我失去的那两个”[1],并非将其视作自己最好的归途。在最后一节,诗人对上帝的态度由起初的不相信发展成为高兴不信他,与世人向往的天堂相比,“我”更留恋这个尘世,似乎在向读者阐明,“我”已识破相信上帝、相信天堂不过是一种自欺的慰藉罢了。狄金森并非否认上帝的存在,她从自身的体悟出发,不时发出对上帝和天堂的质疑。这种怀疑正表示人的自由,体现出诗人追求自由,不受上帝左右的存在主义人生观。%1.对存在主义中虚无的体验人总是无可避免地趋向将来,当现在的存在与将来的存在

4、建立了某种联系时,虚无便溜了进来。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到:“我正是通过我的恐惧而被带向将来,这种恐惧由于把将来变成可能而自我虚无化。以不是的方式是他自己的将来的意识正是我们所谓的焦虑。”[2]kid在《以前,垂死的人》一诗中,狄金森表达出体悟虚无时的焦虑:“以前,垂死的人/知道他们将去何处——/他们前往上帝的右手边——/那只手如今已被砍掉/上帝,无法寻找——/信仰退位/使行为渺小——/有一星磷火/也比黑暗无光美好——”[3。诗中,“他们”知道自己的归处,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但信仰消失,人生彼岸无法寻找的无措之情与之交集,我们仿佛能读到难以言表的灵

5、魂的痛苦。对于诗人来说,绝望、苦闷的心情随时被感受着,可悲的是,时光这剂良药也无法医治主人公心中的创痛。“时光从不曾平息/真实的痛苦不断增强/象精力追随年纪”[4]。为了解脱痛苦,诗人常置人物于恍惚的状态之中,唯有恍惚能使人记忆减退,以便将痛苦尘封。在她的第599首诗歌中,“一种痛苦——那么强烈——/它吞噬一切物质/然后以恍惚覆盖地狱——/于是记忆便能……”在诗人眼中,痛苦绝望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自我的“存在”,因为没有什么比此刻更加真实。总之,狄金森善于在诗歌中突出人物的存在意识,并将其对人生体悟的各种情绪绵密地编织其中,无疑是对存在主义中“唯有存在才

6、能虚无化”观点的最好诠释。%1.“向死而在”的存在主义死亡观死亡是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之一。狄金森的死亡诗歌处处体现出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观点:“对死亡持以为真一死亡总只是自己的死亡”[5],从个人对死亡的体验来展现她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从容面对,坦然接受。在《死去,只需片刻》一诗中,诗人把死亡的过程描述得并不痛苦,反而是一副被“美丽的阳光照耀”[6]的温暖画面。她把死亡比作是睡得最香甜的一觉,从此“再不知困倦疲惫”⑺。在死亡中感受一切皆空,唯有自己是最真实的存在,这也是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内涵所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狄金森死亡诗中的经

7、典o“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一一/他殷勤停车接我——/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还有“永生,同座”[8]。当死神来临,“我”毫不犹豫地抛开劳作,与他同行。一路上,学校、操场、稻田与落日映入眼帘,表面看是在写死亡,却体现出诗人不畏死亡,眷恋生活的美好,即便是死后的种种体验也是诙谐压倒了伤感。尽管狄金森没有给死亡下定义,也没有提出深奥的哲学概念,她却能敏锐地从人类体验的角度出发,铺展开死亡的过程与情景。死亡在她的笔下没有狰狞的面孔,反而是温文尔雅的形象,透过写死亡来探寻生存的价值,颇有“未知死,焉知生”的意味。通过狄金森的诗歌,我们看到她对生存的真实情况既抱有怀

8、疑,却又希望选择继续生存,而当死亡来临时,她却以向死而在的姿态毫无畏惧,欣然接受人类的最终归宿。参考文献[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