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心得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心得

ID:46115357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心得_第1页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心得_第2页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心得_第3页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心得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心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心得不少同行说到物理教学,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搞好实验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话说得没错,但是笔者认为耍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物理知识,习题教学就必不可少,它是巩同和检测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必要手段,习题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习题教学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我们知道,物理教材上的定律和公式是学习物理的必备知识,很难想象没有掌握必备的定律和公式而能学好物理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这是其一。其二,

2、根据认知规律,要想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具体问题,我们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学生在对基础习题的解答中,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从而形成解答习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二、习题教学必须精选习题学生在掌握定律和公式Z后,接下来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这是习题教学的核心任务。要达成这个教学目的,精选习题是关键,为此要做到:1•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生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途径。日常生活屮冇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绝好素

3、材。比如,运用速度公式解题,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上午7:35是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4km,如果老师骑车的平均速度是6m/s,问:老师7:30从家里出发会迟到吗?解题后,学生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问:如果老师想要不迟到,最迟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设计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到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安排生活。2•强化一题多解练习,启迪创新求异思维一题多解是扩展学生思路的有效手段之一。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牛发散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左理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

4、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例如,密度应用训练,笔者这样设计习题:我校实验室需要购买5kg的酒精,请问用容积为5L的容器行吗?学生开始计算,笔者发现绝大多学生用求5kg酒精体积的方法來判断。为了引导学生另辟蹊径,笔者启发学生从5L的容器能装多少千克的酒精和5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来扩散思考。这样的练习,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迁移,还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设计一题多变习题,培养扩散思维习题教学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设计出一系列与木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具体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

5、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之后,我们不妨把题设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80s,那么这座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设改为:“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对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不仅有益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牛的发散思维。三、习题教学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物理习题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的。课堂大部分时间由学生支配,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启发、点拨两个方面:(1)启发。学生在

6、解题时,由于对知识运用不熟,常常生搬硬套、机械套用,此时我们要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启发。例如,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要求学生讨论:“重为100N的物体被起重机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这三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笔者启发:“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学生恍然大悟了,对“平衡”的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层设疑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避免学生误入岔路。例如,学

7、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因为刚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一筹莫展,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点拨解题步骤:①求有用功、②求总功、③求机械效率,要求学牛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屮,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了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解题难度在分层之后降低了梯度,学生顺利解题,进而实现了认识的飞跃。总而言之,习题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