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管理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管理

ID:46144651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管理_第1页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管理_第2页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管理_第3页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管理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呼唤新管理——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管理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光明完小卜繁平新课程实验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程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新洗牌”,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启蒙运动”,这充分反映了此次课程改革力度之大,意义之深远,昭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面对着生机勃勃的新课程理念,我们的教学管理该如何应对?我认为,作为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学管理者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构建新形式下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一、对教师教的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一个完善而科学的教学系统,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二是靠什么途

2、径来培养;三是靠谁来培养。要引导老师们吃透新课标理念,防止机械套用理论模式,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对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加强对社会环境的关注,营造一个让孩子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强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的建设和发掘,继而充分发挥

3、这一巨大资源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能主动投身到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中去。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在渗透新课改思想的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防止“教育过度”的出现。即受教育者被迫接受着教育者从功利化设计出发所提供的教育内容和模式。教学内容上文、理、哲、法、技包罗万象;教学目标上深、偏、难、怪超大纲;教育方法上看、听、记、背、练压抑个性。与其这样“教育过度”还不如“教育不足”,起码不会引起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教育行为的浪费。在教学管理中,应努力构建一系列突出人本观念,易于操作,鼓励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努力突出过程管理,过程管理中又应该注重对教师创造

4、性劳动的管理。例如,教师的教案,不必拘泥于形式,应注重于他的整个教学的设计有没有独创。学生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不只是看数量,是否合适,而更重要的是看设计是否新颖,评判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等等。二、对学生学的管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有理想、守纪律、有道德、有知识、有创造精神的合格人才。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学的管理应体现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主体性即我们对学生学的管理场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如分班,现在可以说都是由学校“统分”,而且是一分定终身,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上课呢?或

5、者在分好的行政班不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走读上课?另外如班干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都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旨在突出其主体性的管理措施。多样性主要是指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学生本身存在多样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都应该体现所针对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应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成材的路不只一”这样的导向,并最终造就多样的人才。如期末的优秀学生评选,我们可以改变以往几个好学生占据领奖台的现象,把重点放在对“进步学生”、“特长学生”、“乐于助人学生”的评选上,让孩子们能真正地感受到新课改提倡的东西真的在自己身边。所谓发展性即就是学校的管理应体现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着想,并不

6、局限于眼前。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着重于过程,对事不对人,并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发展空间。学校应结合自身师资特点,为学生们提供形形色色的特色化课外活动,鼓励孩子们发展特长,带领他们走进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让孩子们在感受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乐趣,使他们不再被拘束在小小的语文数学的牢笼之内,开阔他们的视野,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总之,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管理,而只有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的、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