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精品】“陆客”冲击波

[]论文范文【精品】“陆客”冲击波

ID:46158493

大小:5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论文范文【精品】“陆客”冲击波_第1页
[]论文范文【精品】“陆客”冲击波_第2页
[]论文范文【精品】“陆客”冲击波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文范文【精品】“陆客”冲击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陆客”冲击波“陆客”冲击波出境游客数量快速增长中国人口众多(2011年为13.5亿),经济增长迅速,已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出境游客源国。2011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总数达到7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4.4%o大约85%的中国内地游客选择亚洲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中国香港(40%)和中国澳门(28%)O近年来,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也成功吸引更多中国内地游客,2010年总计接待近10%的屮国内地游客。东盟国家则接待7%〜8%的中国内地游客。对于大多数亚洲经济体而言,中国内地已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客源地之一

2、,中国游客的重要性也随之不断上升。例如,中国内地现在是香港和台湾最大的国际游客来源地,是韩国、日本、泰国和新加坡的第二大国际游客来源国,是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第三大来源国。平均而言,中国内地游客在境外的消费高于来自其他地区游客的消费。中国内地游客的消费促进了目的地经济体的零售业销售。例如,2011年中国内地游客为中国香港贡献了当年零售总额的36.3%o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WorldTravel&TourismCouncil,WTTC)的数据显示,2011年亚太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屮旅游、旅行的直接贡献为5540

3、亿美元,占GDP的2.6%o2012年预计增长5.9%,达5860亿美元,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的2.8%。很明显,与日俱增的屮国内地游客是这种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增长潜力依然惊人尽管来自中国内地的出境游客总数已位居世界首位,而且自1994年以来其居民出境人数占总人口的比率(DTP)已增长了10倍,但与其他经济体相比,这一比率仍然很低(2011年为5.2%)。我们通过以不变价格调节人均GDP,比较了25个国家的总人口出境率。大多数人均GDP与中国相当的经济体,总人口出境率要远高于中国。中国2011年人均GDP(按现行

4、价格计算)为5430美元,大约与2009年的南非(5733美元)处在同一水平。中国总人口出境率要达到南非当时的水平(2009年为8.9%),其居民出境人数应达到1・15亿人次,而这比内地2011年的实际数字(7000万人次)高出64%o随着中国内地家庭消费持续快速增长,未来几年内实现出境人口率的增长应该很轻松。事实上,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消费国,到2020年有望跃居笫二。随着收入和消费的增长,旅游消费很可能以同样速度增长,预计中国内地居民出境人次以及他们在海外的人均消费均将保持快速增长。放宽签证政策的效果由于同中

5、国签订互免签证协议的国家和地区为数不多,中国内地游客在获取出境游所需签证时颇为困难。在意识到中国内地游客的购买力后,亚洲许多政府和当局近年已放宽针对中国游客的签证规定。中国台湾于2008年率先开放大陆游客跟团赴台旅游。日本和韩国随后于2010年简化了屮国内地游客的签证申请程序。屮国内地游客对这些政策变化反应热烈,政策放宽后游客数量激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2010年日本和韩国接待的中国内地游客数量较2009年分别增长了40.4%和40.1%,主要原因是两国2010年7月放宽了签证要求。2008年7月中国台湾对大陆

6、游客开放后,2009年大陆赴台游客数量激增269.1%,并于2010年保持了48.4%的强劲增长。阿里山事故可能使大陆游客出现了一些旅游安全的担心,2011年增长率放缓至9.2%,但2012年上半年,大陆跟团赴台游客数量增长再次上扬,同比增长56.5%o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韩国采取进一步举措吸引中国内地游客。2012年6月,韩国加大了对中国内地游客发放多次入境签证的力度,并启动转机游客试点项冃,允许转机乘客在韩国无需签证亦可停留12小时。中国台湾也积极行动,实施了两轮开放大陆个人游计划后,迫切希望推出第三轮计划

7、。事实上,台湾也在为方便大陆游客多次入台付出努力。以上种种趋势远未结束。随着中国内地游客实力的不断增长,越來越多的亚洲经济体将放宽针对中国公民的签证规定。——分享文档,传播知识,赠人以花,手自留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