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及应急管控

高校网络舆情及应急管控

ID:46168338

大小:6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1

高校网络舆情及应急管控_第1页
高校网络舆情及应急管控_第2页
高校网络舆情及应急管控_第3页
高校网络舆情及应急管控_第4页
高校网络舆情及应急管控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网络舆情及应急管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网络舆情及应急管控所谓网络舆情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在高校,BBS是校园网上的公共广场,是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表达意见的网络空间,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通常会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在这个媒介场所内出现,引发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形成大量的讨论。随着意见的扩散和讨论的深入,讨论的主题往往会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在髙校,因为大学生的一些

2、独特特征,加之高校自身的一些因素,最易成为网络舆情的发源地。我们要辩证把对高校的网络舆情加强引导的同时,还要采取应急管控措施。一、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1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极易诱发网络舆情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无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的言行,因群体内直接联系,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为刺激,其行为心理相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都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在同一群体情景和同一需要作用下,群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情时,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情。这时大学生群体

3、成员的个体个性、个体意识往往趋向弱化乃至失落,产生显著的去个体化心理效应。这一情景作用对大学生个体行为认知能力不是促进,而是意识水准的降低。如果该事件刚好引起其他人的关注,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造成舆论的不良发展倾向甚至引发舆论危机。2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成熟网络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实在。大学生在网络中,被消解为“数字人”、'‘信息人”。而“道德人”的主体性因为脱离了现实原点,虚拟实在与人思想道德之间常常陷入对立,对数字的崇拜依附和对信息的沉溺,给人的自由构成新的威胁,人被异化成为了物,人不再是有血有肉的,而是虚拟的人。在缺乏“他律”约束,而慎独意

4、识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的情形下,道德的主体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责任意识严重淡化,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道德失范行为也有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任何人都不能在现实社会中为所欲为。但在网络世界则大不相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可以尝尝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想象的道德越轨甚至犯罪的滋味,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因此刺激了他们网上言论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此情况下,极易形成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3高校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存在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言论或行为受到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

5、威法及其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限制,人们一般不会也不敢为所欲为。但对网络言论,则缺少法律法规的直接限制。由于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平常表现出来的是经过社会过滤,符合社会文化、规范、习俗的一面。而那些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要求、欲望却被压抑到内心的深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按照社会规范所要求的那样做。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冲动感,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故而就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些并不那么美好的本能的冲动,这些冲动一旦付诸实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国家网络立法滞后和

6、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大学生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妖言惑众的言论缺乏有效的监控,使得不少人缺少这方面的顾忌,他们往往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会不经意之间,挣脱理性的缰绳,冲开文明的堤坝,形成群众性的迷狂”,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1有关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网络舆情毋庸置疑,大学生目前仍然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不少人忧国忧民,如果遇到一些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重大事件,他们往往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如论坛发帖、跟帖或开设专门的网站讨论等形式,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在校园B

7、BS上,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所产生的网络热门话题。这些话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等,这些问题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冲突性,往往会很快触动大学生敏锐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是,在高校BBS±,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偏激的观点、强烈的情绪发泄以及相互“顶牛”式的争吵,如此不免形成消极的网络舆情。如复旦大学某教授嫖娼案就在该校日月光华BBS上引起大学生的热议,声援该教授、批评媒体与学校的居然占了大多数,类似的如北大某教师学术造假事件也有很大的分歧,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