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格结构及中动结构比较探究

英语作格结构及中动结构比较探究

ID:46193812

大小:6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英语作格结构及中动结构比较探究_第1页
英语作格结构及中动结构比较探究_第2页
英语作格结构及中动结构比较探究_第3页
英语作格结构及中动结构比较探究_第4页
英语作格结构及中动结构比较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英语作格结构及中动结构比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英语作格结构及中动结构比较探究摘要:本文在对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出两者在语义句法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的相同之处是受事作主语,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两者的差异表现在:前者具有事件性特征,有时态的屈折变化,后者具有非事件性特征,无时态的曲折变化;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句式较为固定,中动词后必须有副词修饰语ADV;同时,后者有隐含的施事论元,而前者没有。关键词:作格结构;中动结构;比较研究1.引言在传统英语语法中,通常根据其后能否接宾语,将实义动词(NotionalVerb)分为及物动词(Transit

2、iveVerb)和不及物动词(IntransitiveVerb)①。同时,根据主语是动作的施动者或承受者,将句子的语态分为主动语态(Active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Voice)o不论是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句子都是关于动作的发生过程,具有事件性特征,只是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在多数英语句子中,主动语态的主语往往是动作的施动者(简称施事),它强调事件的发出者或执行者;被动语态的主语则是动作的承受者(简称受事),它强调事件的承受者。传统语法关于实义动词的分类和语态的分类,并不能涵盖英语中与其相关的所有语法现象,故在传统语

3、法中会单列出一种“主动结构表示被动意义”(章振邦2003:269-272)的特殊语法。这也是近些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热议的焦点。能够用“主动结构表示被动意义”的语法结构,学界公认的有两种结构形式:中动结构和作格结构。然而学界对这两者的界定和相互关系尚存在分歧。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得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从认知的视角,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1.关于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相关研究作格研究起源对语言类型的研究。英语是“作格”最早是语言类型学的术语。类型学家将人类语言分为“主格/宾格”语言和"作格/通格”语言两大类②。名词

4、的形态变化是分类的依据。“主格/宾格”语言是指不及物动词句的主语与及物动词句的主语同格的语言,如英语。“作格/通格”语言是指不及物动词句的主语与及物动词句的宾语同格的语言,如德语和意大利语。在英语中,作格结构虽不是普遍现象,但因英语中"主动结构表示被动意义”结构的存在,使得英语句法语义关系的识解更为复杂。因此要透彻地了解英语的句法语义关系,就须对英语中的作格结构作深入的研究。Dixon(1994)提出了“词法作格”与“句法作格”,将“不及物动词句的主语是同于及物句主语还是宾语”作为判定依据,从而将词法作格和句法作格联系起来(曾立英,20

5、07)o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作格动词的定义是''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同于其作及物动词时的宾语”。1978年,Perlmutter在关系语法(RelationalGrammar)的背景下,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假说”(theUnaccusativeHypothesis)③(曾立英,2007)□依据该理论将不及物动词分为两类: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只有“外论元”(externalargument),是名副其实的不及物动词;而非宾格动词则只有"内论元”(internalargument)oBurzio基本认同对不及物动词的划分,并于198

6、6年提出了著名的uBurzio定律”(BurzioGeneralization)④(温宾利2002:208-209)□按照Burzio定律,只带内论元的动词必然不能给指派宾语名词"宾格"oBurzio(1981)把非宾格动词纳入管约论(GBTheory)的体系之中,将其命名为作格动词,并沿用至今。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1967)指出,英语小句有及物和作格两种分析方法。及物性分析关注的是动作的过程类型,以及过程中的参与者和所处的环境。作格分析关注的是造成一个动作的原因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小句中必须有承担现象的"中介"(Medi

7、um)o在Halliday看来,两种方法互为补充。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如吕叔湘(1987),徐烈炯(1995),曾立英(2007)等都探讨了汉语的作格和非作格现象。王文斌、罗思明、刘晓林和于善志(2009)从作格动词的语义句法及其之间的关系对英汉语言进行了比较。英语的语态除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外,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中间语态(MiddleVoice),它是两种语态之间的过渡。有中动语态构成的句子成为中动结构(MiddleConstruction)o国内学者徐盛桓(2002)研究了中动结构的语义和句法结构特征,进一步阐释了语义、句法之间的认知

8、理据。何文忠(2005)从认知视角对中动结构的概念加以界定。不少学者如罗瑞球(2003)、赵霞(2006)、戴婷婷(2008)等中动结构的研究都做了有益的探索。1.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的比较3.1.作格结构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