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及其反思

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及其反思

ID:46282787

大小:494.3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2

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及其反思_第1页
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及其反思_第2页
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及其反思_第3页
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及其反思_第4页
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及其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及其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及其反思●何伦坤内容摘要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是指国家基于劳动争议多发化、群体化的维稳压力,运用政策手段,对多元化、社会化的调解机制实施国家统合的结果。该机制整合不同调解资源,形成调解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劳动争议的控制。但是由于过度追求维稳功能、以国家代社会,损害了调解的本质属性,模糊了不同调解机制的界限,阻滞了国家与社会并治的多元劳动解纷模式的建构。矫正该机制的不足,应坚守开放式、社会化、多元化的基准思路,坚持国家与社会二分的解纷思维,着重加强调解机制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着力培育民间

2、调解机制的权威基础。在此基础上,秉持“多元、效能、竞争、开放”的原则,针对不同调解机制的特点和不足,采取具体化对策,做强做大劳动调解体系。关键词劳动争议联动调解国家统合弊端对策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是在“大调解”构建背景下,一些地方为应对劳动争议的多发化、群体化,通过政策手段,对以往的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调解予以整合,而建构的一种多部门参与联动的新型劳动大调解模式。从实践来看,该模式已逐渐被推广,理论界和实务届对其点赞较多①,但对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这不利于劳动调解体系的理眭

3、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反思的立场,通过解析联调机制的演进,深入剖析其运行中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建构重塑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公正性、规范性的基准思路和具体对策,做强做大多元调解体系,促进劳动争议的及时有效化解,维护劳动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一、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的演进及其特点从实践看,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调解模式,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是伴随劳动关系市场化、多元化,劳动争议的多发化、群体化而逐步建构起来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企改革、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劳动争议不断增多,国家就开始引导用人单位建立以基层工会为主导

4、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就近及时决捷化解劳动争议,其专门法规为1993年《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后随着劳动争议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企业劳动调解委员会的实效不足,国家于2007年出台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专门法律的方式,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之外,又赋予“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乡镇街道具有调解职能的调解组织”之法定调解者角色。2009年人社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又进一步将“乡镇街道具有调解职能的调解组织”明确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站)调解组织,工会、企业代表组织设立的调解组织,行业工会和

5、行业协会双方代表组成的调解组织。这可以视为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首次做“大”,其核心标志是将单一民间调解(企业调解)拓展为开放性的多元民间调解模式,重构了民间调解与官方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的地位,使得民间调解的地何伦坤,重庆文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电子邮箱:helunkun@126com。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5YJC710071)资助。劳动关系ILABORRELATION位显著提高(王全兴、林欧,2012)。这表明随着社会矛盾凸显、劳动争议多发,国家挖掘社会资源,着力发展多

6、层次的民间调解机制,以弥补国家强制解纷资源有限性的思路。但实践显示,这种多元化、社会化的努力并没有达成预期效果,调解机制分流劳动案件的能力有限,仲裁、司法的压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而且由于矛盾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大规模劳动群体性事件频发,劳动争议从经济问题逐渐向危及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演变,劳资纠纷也逐步成为社会冲突的首要问题②。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为了应对13益激增的劳动争议,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立的多元化、社会化调解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政策资源,对不同性质的调解机制及其背后的组织机构进行统合,形成多

7、部门参与、相互衔接配合的一体化联动调解体系。和以往分散的多元调解体系比,联动调解机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以国家力量,对以往彼此分割、各自为战的多元调解机制一统化,强化调解的合力和国家权威性。即通过地方党政主导,运用政策手段,将从属于不同权威的“行政调解、企业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等多元异体的调解机制,整合为多部门参与、彼此紧密结合、协调互动的一体化联动联调工作平台。有些地方,如广州市、江苏南通、上海金山等甚至设立了实体性的联合调解中心,实施联合办公,联合接案,联合调处。从各地的实践来看

8、,由于主导机构、参与力量不同,联调机制又存在多样化的形式及组织结构模式。比如,宁波北仑区的党政主导、总工会牵头,人社局、司法局、信访局、法院等参与的联合调解中心模式;北京市的党委领导、市总工会牵头,社保局、司法局、信访办、高院、企联参与的六方联动机制;四川省的省高院主导,省总工会、人社厅参与的三方联动调解机制,以及山西省的人社部门主导,司法行政部门、工会、企联(企协)参与的联合调解模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