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

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

ID:46476594

大小:7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24

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_第1页
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_第2页
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_第3页
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_第4页
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林保亨修行人要了解自身的实相,才能远离一切苦,一旦我们开始观察自己的本来血目时,万念纷飞的行径就得停止。为了要造到这点,我们必须采取bhavana的方式:从字面上来说,bhavana指的是“心的开展”;若用一般的说法,就是指“禅修”,亦可说是止观法门,它的目的在涤荡淫欲、憎恚、怠惰、焦虑、不安、疑惑等心智方而的骚乱不净,一方而又培养集屮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识、意志力、精进力,分析力、自信、欢喜心、宁静的心境等优良品格,以冀最後导致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入最终的真理——涅盘。“止”,梵语奢摩他Sa

2、matha;“观”,梵语毗钵舍那Vipasyanao即是禅定、智慧二学,是修学一切佛法的根本。简言之“止”是使心念集中於所观察的对象,而不分散,也被称为“宁谧的开展”,而且由此而达到身心“轻安”之境。《宝云经》释“奢摩他”为“心一境性”——心专注於一境。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五说:“依定住心说名为止”。“观”则是在“止”的基础上以智慧思维抉择真理,修习止观正足以破除众生的烦恼障(我执)及所知障(法执)。故其乃是一切大小乘修行方法的根本。《习定管窥》曾说:“所谓'观’,便是依修'止’所得身心轻安的境界为基础,以智慧深入观察定中生起(所思维对象)的影像。”又云:“若修'止’未成,身心

3、未能生起调畅自在、远离烦恼的感觉,纵然以观慧思维抉择事理,亦不名修'观',只能称为’毗钵舍那相应作意,,即是相似於观的思维活动而已。修行人必须修止成功,获得轻安後,以观慧思维抉择,才是真实妙观。”由此可见,禅修之道始於修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导当中,也有提到各种修定的方式。佛陀在开悟2前,也曾跟随瑜伽行者,学习过八种心灵高度专注的境界。终其…牛,佛陀始终没有间断地继续修定。佛教的大小乘经典、戒律,都描述释迦牟尼的禅定功夫独步千秋,雄视百代,能随意出入於任何一种禅定境界。他说法吋常常入定,并表现出种种神通、变化。所以在《圆觉经》说:“•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半。”天台宗祖

4、师慧思在《诸法无铮三昧法门》卷首即强调:“佛教所说五眼、六通、三明、八解脱、I•力、四无畏等'无量佛法功徳,一切皆依禅定生。'"天台宗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说:“若行人深达禅门意趣,则自然解了一切佛法,不俟余寻。若欲具足一切诸法藏,唯禅为最,如得珠玉,众宝皆获,是故发意修禅。”乂云:“欲知法门,当知一切功徳智慧,并在禅中。”故此,我们可以说切佛教思想,都是禅定考察之结果,由禅定思维,佛教思想,始能体验化,若无禅定,便无活泼泼之佛教,佛教为自觉中心Z宗教,而自觉Z智,非定无以开发智慧。佛教宣扬说:修禅定可达到“止”能使人得到身心“轻安”——轻快安恬,现前享受一般人未曾尝受过的

5、幸福安乐,称为“现法乐住”o虽然毫无疑问地,处在这种境界中会令人非常愉快,但是当境界消失时,人又回到现实的生活中,问题仍是没有解决。这些方法能让人在心灵的表层,发展出…种平静愉快的感觉,但是仍未触及心底深处的习气。从中所得到的轻安,只是表面上刻意营造出来的,而不是由清净的心底深处自动生起的。因此,当佛陀教导“定”吋,他强调一个修行者开展定力的目的,不是为了去体验禅悦,而是为了要训练“心”成为一个工具,用以体验自身的实相,并熄灭导致痛苦的贪、瞠、痴。这才可说是“正定”O所以,印顺法师在《学佛三要•慧学概说》中说:“因深定中,可以引发一种极寂静、极微妙的特殊体验,使身心充满了自在、轻安、清

6、快、妙乐之感。在这美妙的受用中,易於陶醉满足,反而障碍智慧的趣证。所以经论常说:一般最深定境反而不能与慧相应,无法证悟。"若菩萨戒第丁一违犯云:“味邪命法持不舍。"乂第卄五违犯有云:“见味静虑为功徳我们对於此等垂戒,应当深思。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乂名《小止观》或《童蒙止观》)中说:“当知此之二法(I上观),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Z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徳,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所以若就佛法整个的修习过程来说,则“止”、“观”都应修习,不能偏。宗

7、喀巴大师以夜间燃烛观壁画为喻,说明止观必须双修的道理,若只修“止”而不修“观”,则如所燃之灯烛不明;不能清楚地照见画像,若只修“观”而不修“止”,则如所燃灯烛虽然明亮,但却吋常被风吹动,亦不能看清画像,只有“止”、“观”双修,方能如在灯烛明亮、无风扰动情况下,彻底看清楚壁画。佛教中之修行方法非常多,可谓法门无量,各种宗派也有其特别之修持方法。在小乘佛教方面,有世间禅、出世间禅二类,有六妙门、四禅八定、四无心观、通明禅、十六特胜观、五门禅(数息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