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研究【】

先秦散文研究【】

ID:46506569

大小:73.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24

先秦散文研究【】_第1页
先秦散文研究【】_第2页
先秦散文研究【】_第3页
先秦散文研究【】_第4页
先秦散文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散文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先秦散文研究第一部分考试解析一、试题结构及分值木课程考试共有六道人题。(一)填空(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二)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I丿4)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分析这段古文的思想内容。(共10分)(五)简答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六)论述题(在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共20分)二、课程重难点1先秦散文的发生及发展2.《左传》与《战国策》的艺术特点3.《孟子》及《庄子》的艺术特征三、知识点在讲课中体现(红色标出)。第二部分知识精讲一、先秦散文发展脉络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

2、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包括: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句)2.《尚书》3.《春秋》4.《左传》5.《国语》6.《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语录体,春秋末到战国初。《论语》、《老子》《和墨子》第二阶段:辩对体,战国中期。《孟子》和《庄子》笫三阶段:著论体,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二、先秦历史散文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句)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变迁。对人类生活的记载包括实物、图像、文字等都是历史的记录。文字的历史记录虽然不能代替客观存在的鲜活的历史,但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重要的材

3、料,我国先秦时代的历史散文就是文字的历史记录的一部分。(1)甲骨卜辞殷人笃信天命,重视占卜。他们用龟甲、兽骨占卜,并把占卜口期.占卜人、所占之事以及占卜结果、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始于1898-1899年。•其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更可以看到我国散文的萌芽状态。U前存附的人约有T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2)青铜器铭文周代君臣公侯都可制作青铜器物,在这些青铜器物上面留下了许多铭文,何记事的,

4、也有记言的,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记事虽简略,却也明晰;其记言文字已接近《尚书》的训诰之类,反映出了我国散文的萌芽及早期状态。较之于甲骨卜辞,显然已有较大发展,展现了我国早期记言记事散文山简至繁的进步。2.《尚书》(1)《尚书》名称来源及演变《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集。《尚书》以记言为主。春秋战国时称《书九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乂称《书经》。(2)古今文《尚书》《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麻,汉初仅搜集到二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

5、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冇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3)《尚书》的内容《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倫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盘庚》三篇是《商书》的代表,商干-盘庚欲迁都于殷,遭臣民反对,盘庚审时度势,在迁殷前后进行了三次讲演以说服臣民。全文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如揭示流言惑众之影响“若火之燎于原”3.《春秋》1、《春秋》名称及历史文学价值“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侑魯国的《春秋》传

6、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來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和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儿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梢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2、“春秋笔法”《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寄寓褒贬,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貝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春秋》

7、是一部类似新闻标题的历史人事记,记事极其简略。但是《春秋》遣词造句极其讲究,把作者褒贬爱憎寄寓其屮,以一字寓褒贬。后人称此为《春秋》笔法。这种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这种“笔法”大约有三端:一是“常事不书”,这属于选材类;二是“讳书”,把不得不载录的事实隐藏起來,如“天王狩于河阳”。三是特姝的句法和用词方法。2.《左传》(1)《左传》的名称及作者《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