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探究式教学课例分析

开展探究式教学课例分析

ID:46517909

大小:6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4

开展探究式教学课例分析_第1页
开展探究式教学课例分析_第2页
开展探究式教学课例分析_第3页
开展探究式教学课例分析_第4页
开展探究式教学课例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开展探究式教学课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原电池原理探究的教学设计储能屮学周雅静科学探究是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耍理念之一。倡导学习者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与动手,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应把探究式教学模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利用木学科的特点,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引领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探究性教学活动。

2、本文结合口己教学实践,谈谈对“原电池原理”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所作的一些尝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与理解。2.学会从整体考虑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3.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并能独立操作和完成实验。%1.过程与方法:1•增强学生口主学习,参与实验设计与探究实验现象的能力。2.掌握化学探究中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观察、记录化学现象,从中获取信息的方法。%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问题意识,树立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2.体验团队合作、分享资源及求真求实的探索乐趣。设计思

3、想采用“问题一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景一提出问题一实验验证一解决问题一得岀结论。将传统的传授教学摸式转变为口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屮,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探究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采用多媒体,实验等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难点的突破。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实现教学冃标。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上海夜景的图片,迷人的夜景,少不了电。电池是形形色色的化学电源

4、中的一种,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然后展示各种电池,电池是如何产生电能的?(-)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探究一:能否设计一个实验,使铜片在稀硫酸中,铜片上产生氢气。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大胆设想,并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方案。方案1:铜片与锌片接触,放入稀硫酸中。方案厶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实验探究二: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导线上是否有电流通过,如何用实验证明?实验验证:学生设计方案:方案1:在导线上连接一个电流计。方案2:在导线上连接一个小灯泡。方案3:在导线上连接一个发光二极管。通过实验,验证了导线上有

5、电流产生。学生质疑:铜锌原电池装置为何能产生电能?动画演示:计算机模拟铜锌原电池装蜀内部电路的形成,动画演示电子的流动方向及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同时伴随锌片的溶解,锌原子失去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铜片,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生产氢气。通过微观展示,学生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岀屯极方程式。教师归纳:1)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2)原电池装置中,一般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作正极,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实验探究三:根据所给实验用晶

6、,设计一系列实验,验证原电池形成条件。实验用品:锌片、铜片、铝片、石墨棒、导线、电流计、稀硫酸、酒精溶液、蔗糖溶液。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确定设计方案,根据提供的材料,口由选择设计原电池。并填表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记录:电极材料选用溶液组成闭合回路、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正极名称及反应式负极名称及反应式各小组汇报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探究归纳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教师归纳总结:原电池形成条件:1)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作电极。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7、实验探究四:学生实验:1)设计一个原电池,使其总反应式为Zn-FCu2+^Zn2+4-Cu,画出所设计原电池的示意图,并标出正,负极与电子流动方向。2)用实验验证所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学生设计的方案:方案1:把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方案2:把锌片与铁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硝酸铜溶液中。方案3:把锌片与碳棒用导线连接,插入氯化铜溶液中。各小组汇报设计的方案及实验现象,并归纳如何判断原电池装置的正、负极。获得结论:以上所设计的原电池装置,选锌片作负极,活泼性较锌片弱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作正极,可溶性铜盐溶液作电解质溶液。问题

8、探究:1)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否总是作负极?浓HNO3(A)NaOH溶液(B)2)以上两个装置中哪一个极作负极?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获得结论:装置(A)在浓硝酸中,铁被钝化,而铜失去电子被氧化,故铜片作负极。装置(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