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

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

ID:46526836

大小:614.0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4

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_第1页
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_第2页
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_第3页
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_第4页
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_第5页
资源描述:

《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云梦学干U2008年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张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摘要:解读梁启超的《中国之武士道>,考察该书缡撰的思想与时代背景。可以发现粱启超在传统思想、日本文化以及现实关怀之阃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思想动态。在武士道与国家主义的结合上,粱启超与日本知识分子共享了相同的时代背景。然而,其内在的推演原则却是极其不同的,不同原则背后蕴含着中日传统之间的根本差异;而在对理想“武士”的塑造中。来自日本武士道的视野,成为梁启超选择和关照春秋战国之武人的重要标准,然而这个标准主要并非学理上的移植。乃源于它与粱启超所处的实力世界的契合。在梁启超思想的形成中,交织着观念变迁与

2、实力世界的影响,两者的关系难解难分。关键词:梁启超;武士道;中国之武士道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08)05-0036--07《中国之武士道》①成书于1904年,是梁启超编撰《国史稿》(一名《中国民族外竞史》)的一个副产品。梁启超曾自叙缘起云:“顷编国史至春秋战国间,接先民警旅,深有所感。动为史裁所限,不能悉著录也。乃别著《中国之武士道>一编,为学校教科发扬武德之助也。”。此书辑录了春秋战国以至汉初、“以武德著闻于太史”@的七十多位武人的故事.每篇杂以评论,篇首还依次刊出《蒋(智由)序》、《杨(度)叙》及《(梁启超)自叙》,阐述各自所理解的“武

3、士道”内涵。因系辑录性质的作品,《中国之武士道》在梁启超的著作体系中。属于难以分类的一列,既非严格的历史著作,亦非面对现实的政论文章,虽然问世后广为流传.社会影响力亦不浅。却不太引起后世研究者的关注。国史的编撰.一直是梁启超咱勺兴趣与抱负所在,《中国之武士道》可谓开启了先秦“人的专史”之端绪;而径直借用日本名词“武士道”来描述春秋战国的武人精神。则蕴含着梁启超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丰富面向。本文拟以《中国之武士道》为对象,追溯其写作的思想与时代背景,并通过细读条目,展现梁启超复杂而充满生机的思想动态,同时,就其思想形成中内在理路与现实社会的交织关系,略作思索。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

4、。日本的学术与社会,均对这位流亡政治家产生很大影响。其1900年《夏威夷游记>云:自居东以来,广搜El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每日阅日本报纸,于日本政界学界之事。相习相忘,凡于如己国然。盖吾之于日本真所谓有密切之关系。o梁启超“广搜日本书而读之”的效果,自不待言,1902年<三十自述》亦云,“稍能读东文,思想为之一变”@。“东文”(或者说“东学”),在梁启超这里,更多的是作为引进西洋文化的媒介而具有意义的,他在《东籍月旦》中坦言,“东之有学,无一不从西来也”@。关于明治日本对粱启超思想形成的媒介意义,目前学界已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o。然

5、而.对于积极参与日本生活的梁启超而言.他所面对并与之产生“密切之关系”的日本,又不仅仅纯粹是一个媒介装置。他接触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日本社会,其中处处有着传统的积淀,它们会在书籍之外的地方随处呈现。对日本武士道的关注,在梁启超形诸文字的表述中。开始于他在上野的一次偶然出游。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则“饮冰室自由书”.记载了这次出游的经过与感触:冬腊之月。日本兵营士卒,休憩瓜代之时,余偶信步游上野。满街红白之标识相接。⋯⋯盖兵卒入营出营之时,亲友宗族相与迎送之。以为光宠者也。⋯⋯余于就中见二三标。乃送入营者,题曰“祈战死”三字。余见之矍然肃然.流连而不能去。@这一“祈战死”的标语对梁启超的冲击

6、与影响,无论怎样强调都不算过分。他将眼前的观感证以自己以往的阅读,继续在这篇“自由书”中大发感慨:日本国俗与中国国俗有大相异者一端.日尚武与右文是也。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吾尝见甲午、己未间。日本报章所栽赠人从军诗,皆祝其勿生还者也。⋯⋯何相反之甚耶!在惊诧于中日文化的相异性之后,粱启超很快意识到尚武精神对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性:“日本魂者何?武士道是也。日本之所以能立国维新。果以是也。吾因之以求我所谓中国魂者。皇皇然大索于四百余州,而杳不可得。”于是,就发出了收稿日期:2008—04—16作者简介:张丽华(1980-),女,湖北黄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7、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清民国文学与文化。万方数据第5期粱启超研究(专题讨论)37。中国魂安在乎”的惊呼:“吁嗟乎伤哉!天下岂有无魂之国哉?吾为此惧。”@由“矍然肃然”,再到“惧”然,梁启超经由“祈战死”的标语以及弥漫于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精神所感受到的情感刺激,很快转入如何“制造中国魂”的理性思考。1901年。在载于<清议报>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梁启超对导致中国积弱的“人心风俗”,如奴性、愚昧、为我、好伪、怯懦、无动等,痛下针砭。在“怯懦”条下。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