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运动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邻避运动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ID:46530610

大小:860.1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4

邻避运动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_第1页
邻避运动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_第2页
邻避运动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_第3页
邻避运动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邻避运动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总第558期管理观察2014年11月第31期ManagementObserver上旬出版邻避运动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1、2王 涵(1.上海政法学院;2.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00)摘要:在邻避运动的视角下,我们会发现当前社区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现实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社区共同体在转型和重构的过程中,其形态和行动机制呈现出新的特征,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基于对新的社区共同体的认识,更新社区治理理念、革新社区治理体制,进而更为有效地应对邻避运动,化解邻避冲突。关键词:邻避运动社区治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

2、加快,与环境安全紧密相关此,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更新对社区共同体的认识,的PX事件、钼铜事件、电池厂事件、垃圾处理厂事件建立社区治理新体系,借此来有效化解邻避冲突。等各类公共事件,在多地频繁引发邻避运动。邻避运动从我国已发生的多次邻避运动均可以看出,当前城(Not-In-My-Back-Yard,简称“NIMBY”)是指某些重市社区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要的社会公共设施在选址时,因设施存在外部性扩散风社区并未如一些学者所预料的那样会逐渐“消失”,正险,如社区居民担心将垃圾场、通信基站等大型市政公相反,新的“社区共同体

3、”形式正在形成。共设施建在自己社区附近,会对身体健康、生活品质、人口大规模的流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资产价值以及公共安全等带来不利影响,由此而滋生“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强了人口的异质性,加强了城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排斥心理,甚至为了抵制这些设施市居民关系的匿名性和非人情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的建设,倾向于采取集体反对和抗争行为。了滕尼斯等美国社会学家早期提出的社区作为社会有机美国的奥黑尔(O’Hare,1977)最早提出邻避概念,体所具有的“基于血缘关系或自然情感”的基础和特质。并指出这是由于某些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虽然

4、也正是基于对这一客观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在城市化发可以为多数居民带来利益,但其产生的外部成本要由设展过程中,不断有学者提出“社区消失论”。如美国芝施选址地点附近的社区和居民来承担,因此不受当地居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罗伯特•民的欢迎,并造成抗争不断的现象。英国记者Emilie帕克在对美国大城市芝加哥的都市化过程研究中指出,TravelLivezey于1980年11月6日在《基督教科学箴城市是由社会异质性的个人组成的、较大规模和较高密言报》上第一次提出了NIMBY(notinmybackyard)一词,度的“聚落”,城市化引

5、起的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②用于描述当时的美国人对化工垃圾的反感和反抗,之后将会动摇甚至摧毁城市社区存在的基础。该词被学术界广泛使用。邻避运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表现得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都经历过邻避运动期,美尤为明显。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正经历国上世纪80年代就曾被《纽约时报》称之为一个不折不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①扣的邻避时代。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觉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③醒,邻避运动有越演越烈之势,甚至

6、有些学者提出,我量达2.36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国也已进入“邻避时代”。且根据2013年10月27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发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多数邻避运动的发生通常具有布的一项有关中国城镇化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口流地方性、社区化的特征。在邻避运动的影响下,传统城动问题,并非仅仅是农民工的流动,农业户籍人口的流市社区的组织形态和行动机制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动率为21%,非农户籍人口的流动率则高达23.7%,也就作者简介:王涵(1979-),女,民族:汉,籍贯:江苏徐州,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复旦大

7、学政治学流动站博士后,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185·11上黑白.indd1852014-11-616:43:24社会管理是说,当前如此高强度的人口流动更多地表现为城镇社印证了部分学者阐述的“社区消失”的观点,但同样不会内部的高流动率。在城镇社会内部,那些来自小城镇、可忽视的是,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这一中小城市,拥有非农户籍的人口,落脚于某一城市社区,观点面临的尖锐挑战和质疑从未停息。虽然在城市社区有一定的居住地,但由于具有不同的技在理论层面,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70年代费舍能,从事不同的职业

8、,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尔(ClaudeS.Fischer)、费尔曼和雷顿(B.Wellman展机会,也在大规模地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另一个城市,andB.Leighton)等学者提出的社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