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

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

ID:46560239

大小:60.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11-25

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_第1页
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_第2页
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_第3页
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_第4页
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大学语文论文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王秋生(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北京100083)[摘要]本文旨在比较中西方悼亡诗之间存在的异同。文章将从忧伤和独孤的表达、今昔对比、赞美亡妻优点、意象的使用和表达手法等方面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似点;从表达忧伤的方式、回忆爱情的尺度、赞美的内容、悔恨之情的表达、手法的运用和对待死亡的态度等方面研究两者不同点。造成相似之处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感情的相似相通和中西创作手法的契合,不同之处则是中西思想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使然。[关键词]悼亡诗;相似点;

2、中西思想;感情相通;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1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0019・06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题目中的〃西〃并非指广义上的西方,而是指英国、美国、爱尔兰等英语国家。从中国文学术语的角度来讲,悼亡诗特指献给亡妻的诗歌,而非指所有悼念逝者的诗歌。英美悼亡诗虽然没有如此专属的术语,但是有评论家把献给逝去配偶的诗歌称为spousalelegy,可译为悼偶诗。中西悼亡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冲国悼亡诗人可谓灿若星河,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悼亡名作。英语悼亡诗尽管在数量

3、上稍逊一筹,却也有不乏名篇佳作。该文将主要探讨中西悼亡诗之间的异同以及个中原因,以期对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硏究悼亡诗有所裨益。关于中西悼亡诗的异同研究,已有些著述,譬如杨周翰的《中西悼亡诗》、黄丽的《浅论中西悼亡诗死亡意义的实现》(2006)、蒋倩的《从《鹏古鸟天》和《梦亡妻》的对比看中西悼亡诗的差异)(2009)、蒋远宏、黄文凯的《死亡与再生:中西悼亡诗的原型模式》(2010)、袁丽丽的《浅析中西悼亡诗的差异》(2011).方世华、王静的《浅析中西悼亡诗中的文化差异》(2012)等,但是在硏究对象的

4、数量以及比较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还存在着可挖掘的空间。本文将对中西悼亡诗的异同做更为细致的梳理和探讨。—、相似点(—)表达丧亲忧伤和独孤即称悼亡诗,”悼”必然是核心,故而表达忧伤便是悼亡诗首当其冲要实现的目标。先来看中国悼亡诗。在悼亡诗开山鼻祖潘岳的〃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悼亡诗》其一)和江淹的〃佳人永暮矣,隐忧遂历兹〃(《悼室人诗》其—)中,我们读到了〃忧”;诗人因妻子的去世而充满忧伤,而这种忧伤难以抚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愈发深沉。在沈约的〃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悼亡诗》)中,我们

5、读到了〃伤〃。在元稹的〃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遣悲怀三首》其三)中,我们读到了“悲”。在纳兰性德的〃泪咽却无声……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中,我们读到了〃伤心〃。在更多的悼亡诗中,我们读到了伤心的必然产物,即〃泣“、〃泪〃或〃涕〃,如潘岳的〃展转独悲穷,泣下沾枕席〃(《杨氏七哀诗));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纳兰性德的〃清泪尽,纸灰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潘岳的〃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悼亡诗》其二)和〃悲怀感

6、物来,泣涕应情陨〃(《悼亡诗》其三江淹的〃垂涕视去景,摧心向徂物。今悲辄流涕,昔欢常飘忽。〃(《悼室人诗》其二)由此看来,表达丧亲的忧伤和孤独是中国悼亡诗的一个主要特点。表达忧伤也是西方悼亡诗的一个主要特点。爱尔兰诗人阿尔巴纳克在《悼亡妻》中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伤感:〃侧目头倚处,黯然泪沾衣。今夕唯留我,满目皆荒寂。~泪沾衣〃和〃荒寂〃二词生动刻画了诗人丧妻之后的忧伤。英国诗人亨利■金的《妻子的葬礼:致其无与伦比、难以忘怀的朋友》写道:〃请接受这首含泪的诗歌/它来自你伤心的朋友,你可见他/为你潸然

7、泪下……我计算着百无聊赖的时日/声声叹息化为泪如雨下。〃美国诗人杰西•柯西在《悼亡妻》中发岀疑问和叹息:〃啊,神圣的灵魂,你究竟去向了哪里?/让你脆弱的〃怎奈忧伤重爱人独守空房。〃英国诗人威廉•巴恩斯在《门边风》中慨叹道:又袭来〃。英国诗人考文垂•派特莫则在《永别》一诗中抒发自己的哀伤:〃深知君已逝,伤心泪涟涟。“有时诗人会间接地表达忧伤,譬如描述悲伤对自己正常行为动作的影响。以江淹的《悼室人诗》(其一)为例,诗中写道:〃湘醯徒有酌,意塞不能持〃,意思是诗人本欲借酒浇愁,但是却因悲伤而感觉胸闷气短

8、,竟然连酒杯都端不住了。虽然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忧伤有多深,但是其程度可见一斑。又如丧亲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例如苏轼的《江城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从诗中可见,妻子的去世不仅令诗人悲痛而且加速了诗人衰老的进程。西方悼亡诗方面,类似表达忧伤的方式可见英国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七次》,在诗歌的结尾处,哈代给承受丧妻之痛的自己做了这样一幅自画像:〃他已是白发苍苍。昔日健康的身体/因年事已高和岁月的洗礼而衰/耄耋之年,步履维艰。“因此,无论中西,通过描述丧妻给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