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与神曲

荷马史诗与神曲

ID:46573290

大小:109.50 KB

页数:93页

时间:2019-11-25

荷马史诗与神曲_第1页
荷马史诗与神曲_第2页
荷马史诗与神曲_第3页
荷马史诗与神曲_第4页
荷马史诗与神曲_第5页
资源描述:

《荷马史诗与神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阿咯流斯第一次盛怒: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女俘是他卓越战绩的一种证明,现在的夺走是对他个人的奇耻大辱。他愤怒的无法平息就建立了一种个体与社会,私欲和文明之间的紧张冲突。他的怒火不仅有着古希腊人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个人英雄的崇拜,还有着他们对个体尊严的极端重视和对命运的独特理解。第二次盛怒:为朋友复仇朋友帕特洛克罗斯身披他的战甲,被赫克托尔杀死并拖走了他的尸体。阿大哭之后将怒火转向了赫,于是他冲进了战场,所向披靡。他又成了英勇无畏、战功卓越的将领。对古希腊人而言,战死沙场与其说是一种悲剧,不如说是一种宿命。他们坦然的面对强弱的纷争、生死的转换或者是神的任意安排,同时他们往往留出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的耻辱

2、和尊严,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神的品性或是具有神一样的高贵气质。荷马对日常感情的动人抒怀总好似让那些充满野性的生命力轰然间堕入最绝望的深渊。他对功名荣誉极度珍惜,他在对阿这个个体英雄充满了同情和爱戴,对他的任性只表示了焦虑和不安。笔下的英雄都是充满了激情和愤怒,对荷马来说,没有真正的人间仇敌。俄底修斯—制造麻烦根源:“家”原因:他要回家夺回自己的私有财产;回家与妻儿团聚;回家叩见白发苍苍的父亲。女神卡普鲁斯的出现说明他是不想为享乐和永生而失去自己的本来、失去自己的身份。“家”:是财富和家人,更是精神的依托和生活的本源。人只有在自己的“家”才能有自己的生活。西方现代理解:你是谁?你的本质是什么?

3、你属于哪里?儿子寻父是未成熟的人必经过程。失去身份—恢复身份—确认身份强调人的身份和人的归属不是一个简单仓促的寻找和结合,而是人与他追求的东西间的逐渐磨合与互相认可,这个过程是人抛去表面的物欲和凡俗的享乐,发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过程。古希腊戏剧——雅典正剧古希腊悲剧原意是“山羊之歌”。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内容上多表现人与命运的冲突,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风格上严肃、悲壮、崇高。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将演员增加到两个,加强对话,完成了歌舞剧向戏剧的飞跃,首先采用道具、布景、戏剧服装,第一个采用“三联剧”形式,故被称为“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三大悲剧家中最负盛名,

4、作品被亚里士多德当作是悲剧艺术的典范。突出表现了人的独立意志同命运的斗争。欧里庇得斯—《美狄亚》文学史上“问题剧”的创始人,在希腊戏剧中首先发现了“女人”,并对她们深表同情。希腊戏剧原意是“狂欢歌舞剧”阿里斯托芬:唯一有喜剧剧本流传至今的作家,被称为“喜剧之父”。《神曲》——神圣是要让这个世上生活的人,摆脱的喜剧这部作品的目的痛苦状态,指引他们走向幸福状态……如果我们审视其主题,开头它是可怕的、罪恶的,因为它是地狱;结尾处是幸运的、称心的、欢快的,因为它是天国;而如果我们审视其语言风格,它的风格是卑微、低下的,因为它是俗语,是家庭主妇谈话时也使用的语言。由此可见为什么这部作品叫作喜剧。主题—人

5、,或因其功,或因其过,在行使其自由选择之时,或应受奖,或应受罚。人文主义曙光:1、强烈批判了精神统治者的贪婪和腐化,世俗统治者的专横而后残暴,市民阶层的贪财好利。2、主张政、教分离,渴望统一祖国,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3、同情受迫害的灵魂,同时赞美自由,歌颂勇敢,表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和积极的进取精神。4、反对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真理,追求荣誉,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文艺复兴:14世纪至17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人文主义文学,是这个时期欧洲文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文艺复兴的产生:1、社会原因:A、

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B、社会心理的变化,文化价值体系转型。2、文化动因: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现世主义、人本主义文化。于是人们崇尚、研究古典文化。文艺复兴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觉醒和“人”的发现。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以人为本,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思想进行大胆的冲击;抨击蒙昧主义,推崇理性知识,讴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巨人”式人物;否定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享乐,蔑视天国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类的与生俱来的美好感情;批判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渴望结束宗教纷争、地方割据,建立统一强盛的民族国家。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1、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产生与发

7、展)以肯定人的情感和欲望,追求个性解放、赞美人的自然本性为主要特征。(意大利和英国)2、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上半叶(发展中期)以表现人的自身力量,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为主要特征。塑造了一系列“巨人”形象。(法国)3、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发展晚期)以表现人自身的矛盾,探讨灵与肉,理智与情感,自然律令和道德律令相统一。(西班牙和英国)堂诘诃德——表面上是想入非非、颠三倒四,口吐狂言、执迷不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