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如何“减负增效”

美术课堂如何“减负增效”

ID:46593216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美术课堂如何“减负增效”_第1页
美术课堂如何“减负增效”_第2页
美术课堂如何“减负增效”_第3页
资源描述:

《美术课堂如何“减负增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美术课堂如何“减负增效”李晓亮摘要:眼下“减负增效”己经成为各学科教改研究的方向性课题。在美术教育领域,如何进行减负增效呢?我认为一堂好的课就是做到了减负增效,那么什么样的美术课是好课呢?简而言之我认为看老师是否激发起学生对教学重点的兴趣,是否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收获。关键词:“减负增效”;观察能力;思维程式;授人以渔一、激发学生创作源动力将事半功倍有位老师上二年级人教版《雄伟的塔》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了一些闻名中外的宝塔,然后观察结构特征,最后进行创作表现。整个过程在教师讲解

2、、师生问答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看似完美无缺,实质就美术教学任务来说,学生无多大收获。问题有三:(1)首先我们的美术课没有时间将世间万物一课一课来安排,于是对于每课大家都要挖掘最大的可教学点,本课如果仅仅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显然就不用画了。俗话说托物言志,诗是有感而发,歌是无情不成。对于我们的绘画来说,也是情感的产物,很多艺术家倾其一生专注于自己的情感表达,大画家梵高对向日葵的狂热,郑板桥对竹的高风亮节也是寄情一生。本课编者有意将课题冠以雄伟,其用意良苦,却被人视而不见,我想本课如何激发学生对塔雄伟的由衷赞叹是教学

3、成败的关键,是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作动力的源泉,我想本课的创作方向也应该是体现塔的雄伟吧,我想教师要为孩子解决的难点也就是如何体现塔的雄伟吧。(2)、其次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来说,不是通过一问一答可以解决的,系统的观察方法可以由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性有条理的解说。一般而言,先谈外形感受,再谈组成结构,最后谈细部装饰,如果教师有朗读表演能力的话,在精心组织下会有有效果。(3)、就技法传授而言,老师拿范作来欣赏,看似没有什么不对,但这时如果孩子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表达方式,客观上将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程式,导致孩子不用前面的学习

4、和感受也能依葫芦画瓢。美术新课程以人为本,学生创作是基于认知和情感体验基础上的一种技法探索表现,不能纯粹以技法的传授或情感的宣泄来涂鸦,这点大家都知道,但在实践中却徒有形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材蒙骗了我们,评委压制着我们,很多老师不敢走出书本的框架,书中大杂烩一锅端都拿来,结果那么多知识仅凭一堂课学习——我们把孩子给懵了。假如本课第一教时就我们家乡门源大家都熟悉的北山的白塔来入手、展开、表现,加上师生课前准备的素材(熟悉的图片、亲身临塔感受等),师生切实有所依托,雄伟的感受将不难体会,表达的方式将不必局限于线条、

5、色彩。第二教时再来了解世界各地的塔,深入塔的知识,最后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也会更有效。二、归纳和演示有效方法将授人以渔在二年级《我设计的灯》这课中,教师以富有激情的教学组织、精美有趣的灯具图片展示,赢得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设计方法时,学生回应积极,但教师却没有归纳设计方法、没有演示设计方法。两大亮点被一个小的疏忽掩盖,遗憾啊!这是一堂典型的缺乏教学经验的课。我们一再强调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此时此地不正是这番情形,我们常说一课一得,也许有时我们可以一课多得,就看你老师能否站高一点,看全一点。我们可运用夸张变形方法以物变灯

6、(型)、运用想像添加方法以灯(型)成物,但凡很多设计方法就是这样,可以作为拓展延伸,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说到演示或范画,是否需要,褒贬不一,但是就看你老师能否再领一下,再前进一步,没有这个能力则浪费学生时间,限制学生思维本课的示范,可为学生作业提供一个设计构思的坡度,毕竟才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也许能说会道,但具体到做时,有时会卡壳,时间宝贵啊。再说教师演示也是不必全部呈现,可以就某个难点来进行,这里可以事先准备两幅灯具和动物简单造型,课堂上教师只要稍作夸张变形或想像添加,在师生讨论中不断修改,将变得有趣变得美观变得更

7、有意义。三、提炼教学重点和难点将有序有效一堂课时间宝贵,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无限的创造,达芬奇用多年时间画《永恒的微笑》,齐白石对虾也是不厌其烦地探讨。我们如何做到让孩子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一年级《画声音》这课,教师运用听一听、试一试、猜一猜、找一找、赏一赏、说一说、教师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得到运用各种线条、形状和色彩来表达声音的方法,教师很投入,学生参与度很高,热热闹闹的,可以说学生是在体验感受中有所创作冲动,但由于过多地关注这些形式展现,过程显得粗糙,环节有些凌乱,层次不够清晰,导致率性所为的一年

8、级孩子不能安静听课、不愿作深入思考。这样的例子很多,问题出在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不足。经验不足的弥补办法是设想把自己当成是一年级的孩子:看看自己来表现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所谓将心比心,关注孩子,立足孩子,让他们轻松一点、让自己轻松一点,对症下药我们才能走出困境。看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这些,但如果我们想得太多,也许会无从入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