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ID:46669373

大小:8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6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_第1页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_第2页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_第3页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_第4页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小课题研究总结海南华侨屮学何周高一、课题研究的构思1.新课程理念仍然注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能力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整体感知”,是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FI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人纲试用)》。“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概内容”,当时虽然列为阅读能力训练18条的第一,但只是作为初级阅读技能來看待,大致相当于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的粗读。2000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H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人纲(试用修订版)》,其阅读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屮主耍有两条规定:①“整体

2、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小的意义和作用”。②“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屮的形彖、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其关注的重点,大致是如下五点:①针对教师以人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止学生自己去“感知”“把握”。②针对教师(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参)讲解课文内容(词句含义、段落大意、屮心思想)多是“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在重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的怪状,主张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③针对教师在讲解中字词句篇、

3、语修逻常而而俱到的抠挖“肢解”,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④针对“肢解模式”进而针对“分析”,主张阅读教学采纳使学生“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比如“注重诵读”。⑤针对烦琐的“知识泛滥”式的考试,主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转到“整体感知”“整休把握”的能力语感积累。因为一些专家学者对“整体感知”内涵界定上有争议,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目标的具体条款中对“整体感知”捉法进行了回避。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回避了“整体感知”的提法,仅

4、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觅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尽管新课程标准仅有“整体把握”的提法,继续回避了“整体感知”的提法,但措词冋避并不意味着FI标的摒弃,相反,以询提法中木来含有的或木来意图含有的合理成分,却在“课程口标与内容”及“实施建议”部分得到了继承与拓展。如:在“课程日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部分有如下描述:①“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②“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

5、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岀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屮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③“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口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④“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实施建议”部分还有如卜描述:“阅读是运用语言

6、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能力仍然是学生语文素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擲感知”仍然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2•“整体感知”在实践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堂语文课,一般要有“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拓展延伸(或比较鉴赏)”三大步骤。整体感知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构建起全文的语义图像,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7、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但是在通常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不够重视,常常是一开头就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入对字、词、句的分析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整体综合印象的把握,其思维通道没能顺畅地接通,所以对老师的讲解茫然不知所措,头脑中所留下的印象支离破碎,知识如一盘散沙。这样就很难在更深的层次上去体味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蕴,更达不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考、文本”四位一体的境界了。3.应重视“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是对文章作基本的定向定性认识的过

8、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解析,才能从全局的高度驾驭局部,离开整体或整体理解不准,字词句段的理解就可能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有一种新异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这样,当进入分析和综合阶段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学生既学得轻松活泼,又可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千万不要一开头就沉入对局部文字的分析之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