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学之本体实现途径探究

己学之本体实现途径探究

ID:46686578

大小:6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6

己学之本体实现途径探究_第1页
己学之本体实现途径探究_第2页
己学之本体实现途径探究_第3页
己学之本体实现途径探究_第4页
己学之本体实现途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己学之本体实现途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文化(哲学篇)题目:己学之本体实现途径探究姓名:李拓明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国民经济管理学号:2015141012048指导教师:麻尧宾二0一年六月十六日时间:己学之本体实现途径探究李拓明经济学院2015141012048摘要:本文以现代新儒学家麻尧宾先生所创“己学”为探究对象,对己学的要义“本体实现的途径”进行阐述。通过禅宗的“月映万川”和儒家的“内圣外王”来对本体的实现进行解释。笔者看來:“途径是宇宙的根源与世间万物进行接触、在过程中进行反思最后反馈自身,同时追寻内圣外王的境界、不断打破自我坎限最终得到木体的实现。关键词:本体实现月映万川内圣外王自我坎限

2、引言己学开创者麻尧宾先生将己学定义如下:“己学”从易本体论演义;讲自我与木体的浑然而如一;己学”着重的所阐与所明,盖在木体的构造和实现。在麻尧宾先生看来,本体的构造和实现,亦盖着落在物、心、理三元的不离而不杂。那么,笔者将从“月映万川”和“内圣外王”两个角度对己学本体的如何实现进行阐述。1在《“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己”不仅仅是一层意思,“己”基本的承载是人的生命,此乃第一层次的“己“己”对个体性格的包容,此为第二层次的“己”。而对人的道徳、真谛、欲望、情感等脱离了本身生存的局限意义的本体的融合,是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己”。2】

3、麻尧宾.“己学”刍论一一工夫传统与儒家的为己精神[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9-42.彳麻尧宾.“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北宋张载所著《正蒙•乾称篇》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屮处。”这里的“己”;讲的是宇宙根源与“己”的联系,也是麻尧宾先生所称的“自我的本体与宇宙生命的天然的关联”。其中所言之“己”,是“一己遍照”之“己”,一己遍照是己学的核心思想,其中,“己”既可以是宇宙的根源,乂可以分为世间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自我,这样的“己”综合了三个方面,概括

4、为“一体三而”,即物、心、理。三者的关系是“构造的三元论”和“功能的一元论”。他们在构造上有所分别,不能混为一谈,而在功能实现的意义上又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本体的构造和实现,就是物、心、理三元的不离而不杂。那么“己”的本体实现途径到底如何解释呢?一、月映万川若想找个对一己遍照”最恰当的解释,莫过于禅宗的“月映万川”。其哲学思想就是阐述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个宇宙的根源是一个自我,本源的自我乂寓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之中,像水中月般下贯出世间无数无时无处不在的自我出来。既然“月映万川”能完美贴合“一己遍照”,自然可以从中发现实现“己”的途径。“月印万川,一己遍照”,其映

5、照的过程就是实现的路径,能描述己学的修行的过程的词,应是“工夫”和“实践”。在“工夫”和“实践”的通途中达成由根源的主体映照出世间生生不息的自我的循环。1•主动接触,映中实践宇宙中唯一的根源本我想要扩散的话,就需要在实践和功夫中与外界接触。人牛面的自我若想发展,也需要对世间的万物、宇宙的奥秘进行探寻。这种双向的实践,如同月亮在投影到湖水前所必需的映照过程一般,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接触和认知,将人生面的自我与宇宙面的本体相沟通、相融合。由自我照察宇宙而的本体,由宇宙的本我映射世间的万物,这种接触沟通是“由己及物”的过程,也是实现“己”的发端。2•反思于物,格物致知在

6、自我照察宇宙面的本体,宇宙的本我映射万物的接触后,需要对认知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一个将世间万物的道理反馈到宇宙的根源主体的过程,倘若没有对实践和功夫的思考,那么认知将变成“食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机械的接触而没有反思和回馈,便仅是了解了事物的外在而没有深入其木质。在对事物蕴含道理的穷究中,主体本我获得了自身的领悟和触悸。3.双向交互,融会贯通本体的实现并不是一条单向的途径,是需要交互的过程。以上两者缺一不可,没有自我和宇宙面主体相互的照察、接触、沟通,那么就难以实现生生不息的展开。缺少接触

7、后对事物的思考,就仿佛如同王阳明格竹般只收获大病一场,那物还是物,自我还是原来的自我,只了解了物,却未能升华到心、其至是理,那这样的映照只是虚妄罢了。唯有从己到物的接触之后,再从物中获得反思,才能明示本体的存在和实现。二、内圣外王儒家中的功夫只是“内圣”的范畴,而实际事物的实践是属于“外王”的范畴。儒家著作《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目属于内圣的范畴,后三目是外王的体现。既然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通过“功夫”和“实践”达成其目标,让本体实现内心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可以施行王道z政呢?1.孰先孰后,事在

8、人为若想了解其途径,必先明悉其关系。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