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之别

探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之别

ID:46701041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探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之别_第1页
探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之别_第2页
探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之别_第3页
探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之别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之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之别【摘要】历史上著名的两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分别发生在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然而结果却如此悬殊。一个国家从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而另一个国家民族危机加剧,在挣扎中苦苦探寻着适合自己的改革之路。[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改革;原因;成败因素【正文】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分别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内忧外患的两个国度,但结局大不相同。通过对二者成败差别的探究,比较这两次改革运动,从而引发对一个国家改革之路的思考.一、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比较就日本来看,首先,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已基本深入全国范围。城乡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新兴地主阶级一致

2、对幕府统治心存不满,他们日后发展为重要的革命力量。其次,幕府统治的基础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加上全国范围的几个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而且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维新势力,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有这个能力推了幕府统治。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具备上述前提条件。首先,变革前的中国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程度远不如日本,可以说是缓慢萌芽着。而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洋务运动,虽然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自然经济在中国广大农村依然丝毫不受冲击。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加上

3、封建势力的压榨以及帝国主义的排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从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双重性一一革命性和妥协性,注定不能成为改革的强有力后盾。二、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比较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十分脆弱,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而维新势力以天皇为旗帜,有中下级武士为军队,有强藩做根据地,还有资产阶级的财力支持,以及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明治维新可谓顺应了历史大潮。当时的中国由清政府牢牢掌控,而清政府的实权则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面对民族危机,中国涌现了一批救亡图存的封建知识分子,但是他们空有一腔热情,既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也没有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不懂得拉拢可

4、靠的改革同盟,反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傀儡君王。而且他们在维新措施和斗争策略上有些急于求成、不顾实效。如变法伊始便裁撤旧衙门.裁减绿营,令旗人自谋生计,激起守旧势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变法的阻力。%1.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比较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废藩置县J消除封建割据,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改革封建等级制度,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地税改革,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为攘外安内作准备;实行“文明开化”「殖产兴业”政策,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化的进程。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仿照日本,由光绪帝颁

5、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强大,地方官员阳奉阴违,导致变法根本无法实施。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和妥协,最具革命性的改革措施并未被提出,最终103天的变法成了一场闹剧。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说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国际大背景下,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欧美列强均无暇东顾。而19世纪末,列强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狭小的日本他们并不在乎,反倒是“沉睡的雄狮”极具吸引力,列强们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他们当然不愿

6、看到中国走上强大之路,戊戌变法只会是横加阻挠。五、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之别的启示日本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契合的情况下,成功的推翻了幕府统治,而后的改革也有利得当,使日本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快速的强大起来。但是明治维新并不是完美无瑕,大量的封建残余仍遗留下来,为后来的军国主义埋下祸根。而中国的维新变法显然各方面都欠“火候不足以撼动封建主义这棵“大树”。在当时的条件下,维新变法不可能成功,但是它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开端,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之道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章!附参考文献:[1]徐震;“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思考”;《管理

7、观察》;2009(34)[2]宫正平;“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探论”;《辽宁师专学报》;2010(2)[3]杜渐;“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之浅析”;《魅力中国》[4]游进;“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根源”;《理论月刊》;2004(6)[5]张秀云;“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引发的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