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論中的語言學方法探析

曲論中的語言學方法探析

ID:46717038

大小:7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7

曲論中的語言學方法探析_第1页
曲論中的語言學方法探析_第2页
曲論中的語言學方法探析_第3页
曲論中的語言學方法探析_第4页
曲論中的語言學方法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曲論中的語言學方法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曲論中的語言學方法探析摘要:語言學現今已經成為文科領域獨樹一幟的學科,許多學科的研究探討都與其有著深刻而必然的聯系,文學更甚。在古典文學之中,曲學研究古老又新奇,鑒於長久以來對其研究的不深入性,本文從近年來曲論界對於語言學方法的運用為切入口,總結出"理論逼近法”、"比較法"、“歷史比較法"、“統計法"等諸多方法論騁系,希望借此引起語言學界和曲學界的註意,使文學文字研究領域再創輝煌關鍵詞:曲論;語言學;方法中圖分類號:H1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8)-04-0079-02有人說

2、,21世紀之學是語言學。語言學已經成為現今研究領域中的熱門科學,人們對其研究也已經深入到一個較高的層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註語言學方法論,開始摒棄純實踐的調查研究,轉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不僅重視現代語言語法的考察,而且深入探討古代漢語言現象以及歷代對其現象的研究方法,這是值得欣慰的然而在古代漢語言研究的領域,至今仍然有一處是被眾人忽視的*冰山一角"戲曲語言以及曲論語言學研究方法。其實,縱觀歷代曲論,語言體系的研究絕對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卻很少有研究者縱向歸納其研究方法,這是令人遺憾的,本文即想做

3、此一探析,力圖運用古今中外語言學方法論體系總結歸納歷代曲論中的語言學現象,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功用—、理論逼近法理論逼近法是西方語言學理論提出的研究方法,它的大致內容是:首先對部分語言事實進行觀察,從中概括出最簡的規則或規則系統,稱作第一理論逼近,然後再把第一逼近放在另一些相關事實中去檢驗,看規則是否可行,在事實與第一逼近之間找出規則條件限制上的不充分性,再對已有規則進行修改,形成第二理論逼近,以此類推,得出第三理論逼近,第四理論逼近…以至最後逼近"真理”。(《語言學方法論》)這一分方法看似簡單,卻是歷代曲

4、論中最常用的語言系統分析法,是值得我們特別註意的明代沈寵綏的《弦索辨訛》便是先列出作者將要運用到的曲目名稱,然後根據此目,選取各劇中的不同曲牌之曲加以分析,標出"四聲"和開合口,必要處還在一些字詞之後再詳加標釋,繼而總結規律,得出該曲牌發音特點,形成理論規則。比如第二則[混江龍]:向蒼葉詩書經傳蠹魚般不補葉出費鉛研言葉將棘圍守暖把鐵硯言葉去聲磨穿投至得當忒切,雲路鵬葉蓬程九萬裡先受瞭雲總螢移京切葉盈火二十年才高難入俗旬餘切葉徐人機時乖不遂詞醉切葉碎,男兒願葉院,空雕蟲篆刻康器切,綴斷簡殘編(篆刻之刻,康器切;

5、時刻之刻,葉揩上聲。韻中分別甚詳丄由於古人語言分析和語言理論尚未成熟,理論規則的得出自然不甚完備,這是顯而易見的此一般作者已經從如《畫眉序》、《絳都春序》中得出的規律,即"以入作平、上、去",毛氏在此雖未羅列曲作,卻已舉出曲牌名,而後面又曰r《一枝花》第五句,譜厚應用平聲,而此出恰填平字,平聲字以平聲腔唱,是不須變腔也。"具體舉出"一枝花"的第五句為例子,反駁上述觀點中的一些錯誤點,繼而得出第二層理論;然後,作者又舉例分析,列出曲目’東堂老醉春風"、“《明珠記》中的’金卮泛蒲綠《畫眉序》尾聲’可惜明朝又初六'

6、”詳加分析,步步逼近,得出重要而客觀的第三層理論r此北之南,雖均有入作三聲之法,而實殊也。"今人的曲論著作中,此一方法亦運用不少此種分析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羅列瞭,從中也可以看出:,理論逼近法"在曲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的二、比較法上面我們已經提到的《南曲入聲客問》中有不少關於南北曲的對比分析:“北曲之以入隸三聲,派有定法,如某入聲字作平聲,某入作上聲,某入作法,一定而不移;若南之以入唱三聲也,無一定法,凡入聲字俱可以作平、作上、作去,但隨譜耳......又與北曲殊者也。“這是明顯從南北曲比較的角度,來探

7、討南曲的入聲問題的,屬於語言學研究方法之一一比較法《中國古代散曲史》中有大量南、北曲比較進而得出特定語言學規律的例子,在《韻律》一節中,作者先述"北曲之韻律,從研究北曲韻部的先祖《中原音韻》說起,進一步印證瞭其中關於北曲的一些成果;然後便開始討論’南北曲之韻律",所謂’北問《中原》,南宗《洪武》",作者找出南曲韻律之源《洪武》韻書,並通過與《中原音韻》中北曲韻律的比較,得出較為客觀地結論"南曲之作,韻系無定,各地竟以方音為韻",並指出由這一現象產生的社會結果’於是,曲壇方音競聲,各聲腔流派竟現"另外,中國社會

8、科學院出版,梁揚、楊東甫老師編著的最新的散曲著作《中國散曲綜論》裡也大量運用瞭此一方法第四章《格式韻律》的第三節《襯字與增句》中,作者先提出"襯字"始於南北曲,然而詞中亦有人認為有襯字:,曲中襯字,所以待歌者之損益,金元以來,相沿不廢,然不自曲始也。"接著,作者指出,雖然許多詞調都有變體,有所謂"又一體",但與襯字相差甚遠,然後,作者又進一步比較分析曲之襯字與所謂"詞之襯字"的一般差別,得出"襯字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