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的探究型学习

汉语语法的探究型学习

ID:46731840

大小:7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汉语语法的探究型学习_第1页
汉语语法的探究型学习_第2页
汉语语法的探究型学习_第3页
汉语语法的探究型学习_第4页
汉语语法的探究型学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语语法的探究型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汉语语法的探究型学习国际学院陈翠珠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探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实现対汉语语法的“探究型学习”。文章以具体教学实际说明,为让学生能学习、了解、掌握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种种语法分析理论与方法,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研究能力,我们不断学习新知,深入研究,不断更新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更新课程讲授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提出了“语言实例一发现问题一讨论分析一总结规律一掌握理论一反观实践”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对所讲授的理论、方法能轻松地理解,快乐地接受,并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2、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主体;教学理念第一次上“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课,我请因喜欢学习语法二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举手,结果无一人举手,人家都看着我笑。后来同学们告诉我,他们人多是为了修这门课的2个学分来选修这门课的;一小部分是为了考研,想把汉语语法琢熾得更透彻一些;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是冲老师来的。这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一一语法的高难和乏味人家都心知肚明。现代汉语语法专题是我院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可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课程面临的尴尬是:似乎教师和学生都觉得不甚满意。有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它枯燥而又无用。几经教改探讨却不见明显

3、改观。问题究竟何在?作为教师而言,探寻根源,找出症结加以改进,是我们必然的使命。对于语法学习者来说,无非有两种需求:一种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他们耍学的是“language”;—种侧重语言研究能力的提高,他们要学的是“linguistics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前者是多数。而对我们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讲,恐怕两者都要兼顾。因为他们更多面对的是一些汉语水平相对低下,不仅要讲清“然”,还得讲清楚“Z所以然”的外国留学生。在屮国学生而言顺理成章习以为常的语法,在胡学生看来就会很困惑。不少人都认为汉语语法专题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语言理论知识和提高汉语实际

4、运用能力相结合。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人们主观上的良好愿望而已,实际上做不到。因为,我们课程教授的这些理论知识,少我们所期望获得的语言能力,和关系数实在不大。因此,我们的课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现代汉语语法专题所教的理论,与我们所期望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语言的能力成功对接,使二者成止比地互动发展。从整个语言学领域来说,语法研究是发展得最快的。从上个世纪5()年代后半期起,新的语法分析理论与方法町以说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新的语法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语言屮运用先前的理论方法没法解决的语法问题和语法现象。以我为汉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现代汉语语

5、法研究”课的改革情况为例,原先这门课的讲授,我是以语法研究分析的理论方法为纲的,讲解一个个语法分析理论方法,如传统的句了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当然,讲授时都紧密结合汉语实际,举出大量的实例。这样讲,条理清楚,学生容易记笔记;对学生了解一个个语法分析的理论、方法当然有帮助。可是后來发现,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一个个语法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倒是都知道了,也大多都记住了,但在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时,学生大多不会运用这些理论方法来进行具体的研究,甚至有的学生,选了语法方面的题冃,不知怎么入手进行研究。这就是说,学牛上了我的课

6、,光有了些理论知识,并没能真正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陈述问题的实际研究能力。后来我就决定改变教学模式,不再采取“讲理论,举实例”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另一种教学模式:语言实例一发现问题一讨论分析一总结规律一掌握理论一反观实践教学时,每一讲的大标题,如“层次分析”、“变换分析”、“配价分析”、“范畴研究”、“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指向分析”、“汉语虚词研究”等,述保帘着,但里面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变了。那么,具体怎么开展课堂教学呢?这里不妨举个实例。譬如我们在讲“层次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先提出并发动学生逐个讨论下面三个具体的语法研究的小课题:(1)句

7、法格式“像X似的”(如“像木头似的、像棉花似的”等),它的内部层次构造,该怎么分析?该分析为(A)“像〃X似的”呢,还是该分析为“像X〃似的”?还是A、B两种分析都可以?理由是什么?根据是什么?(2)“他所写的散文”这一结构,其内部层次构造应该分析为(A)“他〃所写的散文”呢,还是该分析为(B)“他所写的〃散文”?还是A、B两种分析都可以?理由是什么?根据是什么?(3)“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好像既可以分析为(A)“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也可以分析为(B)“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因为“父亲的父亲”就是祖父,二者分析的结果好像是等值的,请看:按(A)分析,父亲

8、的父亲的〃父亲二祖父的父亲=曾祖父按(B)分析,父亲的〃父亲的父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