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家的“鬼神”思想

浅论儒家的“鬼神”思想

ID:46737434

大小:6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儒家的“鬼神”思想_第1页
浅论儒家的“鬼神”思想_第2页
浅论儒家的“鬼神”思想_第3页
浅论儒家的“鬼神”思想_第4页
浅论儒家的“鬼神”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儒家的“鬼神”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儒家的“鬼神”思想鬼神问题向来显得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地域,鬼神观念都代表了人类文化中最神秘的部分。较常见的鬼神崇拜往往认为人死后有些成为鬼,有些成为神,鬼入阴曹,神归天国,天上地下有着类似人间的社会秩序。鬼神似乎是人的必然归宿,它们往往与人同形同性,人的社会规则尤其道德习俗同样适用于它们,只不过鬼神身上附属着诸多不能为人所实现的理想能力,如法术、形幻、永生等。事实上,鬼神只不过是人的“延伸”,是人们在不断地对生死问题进行终极思考后所描绘出的朦胧而理想化的图景,是一种对于永生的渴望和想象,因而

2、鬼神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终极关怀的问题。对儒家而言,死牛问题是关乎安身立命甚至修齐治平的大问题,鬼神在生死视域之下不仅有着形而上的思辨内涵和精神价值,在社会当下以及传统中也起着政治统序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清楚地把握儒家的鬼神思想,对于全面理解儒家哲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生死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儒家文献当中与鬼神联系最紧密的范畴当属魂魄,不了解魂魄便很难对鬼神作清晰的认识。子产最早阐发关于魂魄的见解,他说:“人生始化日魄,既生魄,阳日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

3、(《左传》昭公七年)子产认为魂和魄指人牛时的两个组成部分,人死后魂和魄也可以继续存在。对此,孔颖达《正义》解释道:“人之生也,始变化为形,形之灵者名之日魄也。既生魄矣,魄内自有阳气。气之神者,名之日魂也……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认为人是由形和气构成的,魄指形之灵,类似今天所说的官能;魂指气之灵,类似今天所说的精神和意识。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而“圣王缘生事死,制其祭祀;存亡既异,别为作名。改生之魂日神,改牛之魄日鬼”(同上),因此孔颖达说

4、:“其实鬼神之本,则魂魄是也。”可见魂魄在人死后有不同去向,魂归于天,魄入于土,而鬼和神实际上就是魄和魂,人生时称魄的,死后称鬼,生时称魂的,死后称神,这只不过是由对死生之别的认识所导致的称名之异而己。然而,由于此种对鬼神的认识还执着于现象层面,未完全脱离常识,当中还有一些不彻底之处,如魄附于形,魂附于气,那么形气有何分别?由于形气为二物,魂魄、鬼神、天地也别为二物,此两类不同事物乂如何统一?王充对鬼神的论述具冇代表性,在儒家鬼神观的演变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充认为生命现象的实质是阴阳二气变化结合,“阴气主为骨肉,阳气

5、主为精神”(《论衡?订鬼篇》),精神附于形体之中。《论衡?论死篇》乂说:“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神者,屮也。屮复无己,终而复始。人用神气生,其死复归神气。阴阳称鬼神,人死亦称鬼神。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冰释为水,人死复神。其名为神也,犹冰释更名水也。人见名异,则谓有知,能为形而害人,无据以论之也。”又说:“人未牛,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王充将肉体和精神以及鬼神都归结为阴阳二气无疑是一种进步,一切存在都转换成气的存在,在人与万物生

6、成前和死亡后,充盈于宇宙问的只是元气。元气在形成万物时又分为阴气和阳气,在阴阳二气持续作用下人和万物得以生存。人和万物死后,阴阳二气分散,后又复合为统一的元气。虽然这种思想带有辩证因素,然而,看似一元论,却仍然不彻底。宇宙本体似乎只是“元气”一种,但事实上却同时存在元气、阴气和阳气三种。此外,阴气和阳气乂相对独立,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二者之间缺少辩证的关联。这一缺陷为时代所限,在所难免,只能待之后的宋明理学来克服。然而,王充还是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死者,生Z效;生者,死Z验也。夫有

7、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死。唯无终始者,乃长牛不死。”(《论衡?道虚篇》)可见宇宙当中死生现象是暂时的,相对的,由于气本身是不生不死的,所以宇宙总体上是不生不死、无始无终的,所以鬼神也就总是相对而言的。此种观点为张载所继承,并且由于张载克服了王充思想中隐含的二元论倾向,因而其思想在理论基调上更显示出一致性,对于鬼神的解释也就更为辩证。张载认为盈天地之间的只是一种气,所谓阴阳只不过是“一物两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各得其所安”(《正蒙?参两篇》),“阳遍体众阴,聚阴共事一阳”(《正蒙?大易篇》)。气之分

8、阴阳只是逻辑上的或功能上的,并非有着阴气和阳气两种气,所谓阴阳只是两性,天地万物的变化都依于气Z阴阳两性的作用,“阳Z德主於遂,阴Z德主於闭”,“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正蒙?参两篇》)可见张载的气论才是彻底的气一元论,分只是理论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