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呼和浩特市历史与地名沿革

浅论呼和浩特市历史与地名沿革

ID:46737730

大小:6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呼和浩特市历史与地名沿革_第1页
浅论呼和浩特市历史与地名沿革_第2页
浅论呼和浩特市历史与地名沿革_第3页
浅论呼和浩特市历史与地名沿革_第4页
浅论呼和浩特市历史与地名沿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呼和浩特市历史与地名沿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呼和浩特市历史与地名沿革文章摘要: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试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地名及历史的整理,简要介绍呼和浩特的历史与地名沿革,进而直观地了解塞外青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关键词:呼和浩特,历史,地名一•呼和浩特地区早期历史呼和浩特,在蒙语屮,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的封建城市,是在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所设云中郡,郡治所在位于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镜。“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①屮“云屮九原”所指即

2、今天的呼和浩特及包头地区(今天包头的行政区划中仍有九原区)。《虞氏记》中记载,赵武侯先在黄河西岸上筑城;刚筑起部分城墙便崩塌了,丁•是改在黄河东面另选新址;根据蓝天白云里翱翔的天鹅指引,寻找到了合适筑城的地方。说是赵武侯白天见有一群天鹅在云屮飞翔,整天都在同一个地方的上空来回盘旋,鸟群下方的地面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赵武侯看到这个景象后,认为是吉祥之兆,便决定在这里筑城,并命名为云中城。这虽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却也反映出了当时云屮郡郡所建于呼和浩特平原地区的重要因素。呼和浩特中部地势平坦,且水源充足,适宜养马练兵,故云中城定于此处。公元前236

3、年,秦军夺取云中,并于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建立云中郡。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云中郡即是其中之一。公元前214年秦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夺刨河套地区后,在此区域建立三十四县(一说四十四县),均属云中郡管理。这就是呼和浩特在战国至秦时的发展历程。在西汉时期,云中郡被…分为二,分别是云中郡和定襄郡,云中郡郡所仍在云中城,其范围东起卓资县,西至包头境内,而定襄郡则为今III西忻州。王莽篡权建新朝时,改云屮为受降,在此Z前位于呼和浩特地区的县有沙陵县(壬莽改称希恩),祯陵县(壬莽时改为桢陆),云中县(王莽

4、吋改为远服),原阳县,武泉县,北舆县,犊和县,阳寿县(王莽时更名为常得),武进县(王莽时更名为伐蛮),定襄县(王莽时改称著武),桐过县(王莽时改称椅桐)等13县Q,这说明在西汉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就己经有较多人口和一定的发展了。东汉时乂重新设云中郡,其后,云中城断断续续沿用900年之久。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兴起于北方,其早期的都城胜乐就在呼和浩特地区。在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则称之为北都。在后來的隋唐吋期,呼和浩特地区曾经一度为突厥人的活动范围,被称为白道川和哈罗川。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后唐灭东突厥,迁其子民于塞内

5、边境上,建立州县,使漠南地区归入唐朝版图。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o后辽代辽神策年间在此设天德军,筑丰州城。金、元两代均沿用。辽初又在东受降城设东胜州,金、元也沿用。二•明清时期的旧城与新城当历史进入明清时,呼和浩特也迎来了其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在明清时期,漠南蒙古与内地联系越来越强,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逐渐的民族融合,而这也明显的体现在了呼和浩特发展的历史上。在明朝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曾是蒙古一部的领地。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即阿拉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

6、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了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库库意为青色的,和屯意为城市,这也与今天呼和浩特的意义相同,但随着明朝廷命名为归化城之后,这个称呼就逐渐消失。今天的呼和浩特与其意义相同但读音有差异,应该是蒙语发音变化的结果。③随后,明朝赐名归化,意为归化远人或远人归化,意在归顺朝廷,接受教化,带有明显的对少数民族歧视贬低的含义。④另一方面,由于归化城最初市阿拉坦汗与其妻了三娘了所建,在阿拉坦汗去世后,三娘了威望很高,曾经掌管一部分阿拉坦汗的军队

7、自嫁出始,一直居住在归化,时间最长历经几个大汗,影响较大。因此,人们也称归化城为三娘子城。当吋的归化城即今天呼和浩特市的旧城区,在那时,阿拉坦汗为巩固当地蒙族贵族的统治地位,在归化城内及附近修建大量的黄教寺庙,归化城成为全蒙古最重要的黄教屮心,当时兴建的召庙有华严寺,大召,小召,席力图召,大召,西仓庙,法美岱召,喇嘛洞召,成广寿寺,乌素图召。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的说法,足见喇嘛庙众多。慢慢“召”就构成了此地的地名。以至于当年的呼和浩特被称为“召城”O清雍正十三年(1735),在归化城这座主要由汉族和蒙古族组成的城市建立160多年之

8、后在归化城东约5华里的地方以满族驻兵及家眷等为主的另一座新城绥远城建成。两个城市共同存在一地,使得呼和浩特成了“双子城”。“双子城”既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