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构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构

ID:46744792

大小:6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构_第1页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构_第2页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构_第3页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构_第4页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构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不再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和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应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熏陶屮完成。高职大学语文还应培养学牛的思维甜质,尤其是注重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创新阅读意识的培养。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知识;德育;思维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

2、9(s).2012.02.46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07-03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人们往往用“人文性”或“工具性”来加以描述,或者用其他性质来加以补充。在具体语境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呈现两极对峙状态,或是此消彼长的境地。“工具性”和“人文性”,这种本来用于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H标的人为的也是抽象的切分,竟演化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两块分裂的实体。这种分析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木来面目的变形过滤。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什么?为其做价值辩护的是当代社会的需要、学生发展的满足以及制约语文课

3、程与教学目标的当前知识状况,这三方面是推动语文课程发展的动力,也是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H标的逻辑起点。一、研究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逻辑起点分析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冇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或健全人格)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人才”,“使受教育者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潜质”。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终究是暂时的,更高层次的高

4、等职业技术教育必然产牛,这已是被西方发达国家(如瑞士)所确证的事实。为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同时也为学生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强调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的同时,应留有余地,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艺理论学习比例。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而应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丿力层次的高移作积极的准备。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牛的职业技能,还需培养学牛的关键能力(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将是学生就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关键能力。一个人以语言为工具与人沟通交

5、流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借助语言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的能力是英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表现。在高职大学语文屮,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责无旁贷。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形成人才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相对于传统培养的熟练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素质教育内涵O具休到课程和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格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鉴于此,应重新朮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6、价值,拓宽教学视野,更深层次认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从而凸显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特色,加快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设(一)注重与中学语文的衔接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高校非中文专业语言文字基础薄弱这一现状,教育部安排在高校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牛开设大学语文课。囚此,这门课在开设之初便带有补课性质。但是随着中学语文课改的开展、深入,这种现状必须加以改变,否则,大学语文便成为中学语文的继续,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加剧这门课的边缘化倾向。大学语文课程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而应注重

7、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冇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屮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1•从语言知识的传播来看:在语文课识字、语法、词汇、修辞、文章与文学的知识中,词汇、语法、修辞是在中小学阶段就系统学过,文章学的知识也在写作教学中接触过,高职学生最严重欠缺的是系统的文学史知识。故“大学语文”首先应具有“梳理”与“激活”的功能。即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梳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

8、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起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朝、各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旧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将学过的作家(流派)从宏观上加以审视。这便是i种知识的梳理、补充,显然无论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