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ID:46745789

大小:6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_第1页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_第2页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_第3页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_第4页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一、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1、原书以病分篇的编写体例,确立了病名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2、原书各篇篇名均冠以“病脉证治”或“病脉证并治”,则进…步示人病与证相结合、脉与证互参、辨证和论治一以贯之的重要性。3、从各篇条文论述方式来看,大多先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主要症状,然后分列证候、治法、方药。二、创立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原书论述诊治杂病,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

2、。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岀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体现在《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原书具体辨证论治特点如下:1、辨丄症时,当对其病位、病机貝体分析:2、不论病程之久暂,凡有是证,则用是方;3、主证不变,主方及治则不变。三、脉学的广泛运用1、脉法的整体观:2、脉象与四时、五色的关系:3、以脉推测病因;4、以脉推测病机;5、以脉确定病位;6、以脉主病(诊断);7、以脉论症状;8、以脉鉴别诊断;9、以脉论治:10、以脉推测预后:11'多脉见i病;12、一脉见多病。由

3、上述可知,原书已形成了较严密的脉学体系,充分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四、辩证的治疗观(一)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观念1、治未病:提出了治本脏同时兼实它脏,以防传变的整体治疗法则;2、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防止矛盾转化的治法;3、上病下取:病证虽表现在上焦,但其病本在下焦或中焦,可用本法治之。4、下病上取:若病证虽表现在下焦,但其病本在上焦或中焦者,可用本法治之。5、内病外治:如百合洗方。6、外病内治:如“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覽(二)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观点1、扶正与祛邪兼顾(1)扶正为主,佐以祛邪;(2)祛

4、邪为主,佐以扶正;2、顺应病机,因势利导3、平调阴阳;(%1)抓住主要矛盾1、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2、新旧同病,先治新病,后治旧病;3、表里同病,急者先治,缓者后治;4、表里同病,表里两解。(%1)透过现象看本质1、“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如呕吐下分多种证型多种证治;(2)异病同治:如肾气丸在《金匮》中共治五病;2、“正治”与“反治”(1)正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3、观察、试探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辨证求本

5、,随证用药仲景在分析具体病证,遣方用药时,总不离乎疾病的本质。在辨证求本啲前提下,当“标"证发生变化时而随证用药2、紧扣病机,灵活加减:加减用药无不以紧抠病机为原则,同时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治疗观占O八、、o五、方剂学之鼻祖(一)方剂配伍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1、入阳入阴,升散潜降之药相伍;2、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之药相伍;3、阴药与阳药相伍,刚药与柔药互济;4、通彻上下、表里、内外之药相伍;5、动药与静药配伍,相得益彰;6、利用药物的相反相成配伍;7、配伍善用“反佐”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