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与宋代文学

浅论苏轼与宋代文学

ID:46746336

大小:6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苏轼与宋代文学_第1页
浅论苏轼与宋代文学_第2页
浅论苏轼与宋代文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论苏轼与宋代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苏轼与宋代文学作者:敖金钢摘要: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又一伟大的文坛领袖,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后世文人的普遍重视。本文从苏轼在诗、文、词三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入手,论苏轼,读“苏文诗”,品“苏词”,以及全面深入了解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关键词: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在宋代词坛上的地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具为“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词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文

2、均有极高的成就,是屮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屮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造诣最杰出的大家Z-O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富的艺术气息:“苏文”的文以通理,把宋代文学引向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的发展道路;“苏诗”的以文为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诗歌的自由性;“苏词”的以诗为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文化境界。他的这些成就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足以确立他“文坛领袖”的地位。一、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在苏轼的散文中,无论是议论文

3、还是记叙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许多独到的新见,如《留侯论》谓圮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Z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Z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随机生发,翻新出奇,既展示其才情,又显示其文采。杂说、书札、序跋一类议论文,也总是善于翻新出奇,而形式则更加活泼,议论更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笔势收纵自如,尽显大家风范。二、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1.以文为诗在苏轼表现为以写文章的气势、笔力写诗。所谓“章法剪裁纯以古文

4、Z法行Z”,“坡诗纵横如古文”,他为文如江流奔注,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他的古体诗也有奔放驰骋不可一世的气象。《王维吴道子画》屮说:“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正可以作为苏轼诗风的写照。如七古《雪浪石》描写的是作者所欣赏的一•块盆石,物体并不人,诗人却以横绝山岳的笔势出之:先从雪浪石的来历写与东岳争雄的太行山,蔽空遮H的飞狐口,上党郡,起笔非常雄伟。以下写其形势、气概、奇峰、崩崖和山石很不平凡的经历。方东树说:“此诗奇横……他人不能有此笔势,故不能有此雄姿。2.吸收古文章法,加以改

5、进创新。古体长诗由于篇幅恢宏,本来便于才华横溢的诗人驰骋文思,苏轼又惯于以分合、收纵、跌宕、顿挫的散文章法为之,因而就使他的诗层次严紧而又汪洋恣肆、波澜起伏,如《王维吴道子呵》,总叙吴、王二子之画一•层,专论王维呵一层,品第二家之画一层。全诗次第井然有序,旋提旋收,充分体现出东坡长诗吸收散文章法所获得的良好艺术效果。3•引进散文的句式字法,运用驾驭自如自然妥帖。苏轼的诗多为散句单行,如《游金山寺》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一联是对偶外,通篇都是单行散句。《戏子由》共三十句,只有两面联对偶。不少五七言古体

6、通篇不见对偶。这都是古文的用语习惯。苏轼时常糅进散文的语气词,如:“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一一《送沈逵赴广南》;“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问言”——《王维吴道子画》。4.将议论运用到诗歌当中,既能抒情,也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苏轼诗篇屮的议论决不是押韵散文,而是诗的有力表现手段和有机组成部分。因为苏诗中的议论多是借助于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而与议论文主要用抽象的概念化的理性语言不同。如《秀州僧本莹照堂》批评僧人本莹一味强调夭性,追求静寂无为,开端即发议论“鸟囚不忘飞,马击常念驰,静中不自胜,不若听

7、所Z。”人毕竟不是槁木死灰,桎梏其形未必能制服具神。作者以“鸟囚”“马击”为喻,并不直接说理而理在其中。5.在写诗当屮因物寓理,带给宋诗全新的手法。在苏轼的诗屮,作者在对富于情趣的自然景物,生活片断的叙写屮,往往融入深刻的哲学体悟,即景寄理,意在言外,具体意彖与哲思理趣浑然一体,这是苏轼对宋诗的一人贡献。三、苏轼在宋代词坛上的地位1.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诗道与词道统一。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

8、坛却绝少反响。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一一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诗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