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

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

ID:46751927

大小:6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_第1页
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_第2页
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_第3页
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_第4页
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摘耍:诗歌的朦胧艺术是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诗歌新艺术。象征手法山于它的暗指性,适于表达多层和复杂的感情、抽象的意识和情绪,在使用中与其他手法交错起来,构成了朦胧美。关键词:朦胧诗;象征手法;抒情角度中图分类号: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59-03一、何为象征主义1•象征的一般定义。象征源于希腊语Symballein,意为“放在一起”,当时指协议双方“把•个钱币分成两半,各执…半,作为信物”,此词的意思是“结合或拼合在一起”,也指“曾经拼合在一起,现在单独地存在,而又代表原来的整体的东西”。从词源上看,象征本来就表示着所

2、说的内容比字面有更深的含义。美国学者劳?坡林说:“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木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浜田正秀《文艺学概论》认为:“用小事情暗示大事情,这就是象征。”艾青《诗论?意象、象征、联想、想象及其他之十二》中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梁宗岱认为:“所谓象征是藉有形寓无形,藉有限表无限,藉刹那抓住永恒/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象征是由两项内容构成的:一个是象征体,它是某种有形的事物,是人们所熟知的具感形象;一个象征义,它是大于象征体的某种无形的永恒的东西,也许是某种情感、某种观念或

3、某种哲理;它隐藏在象征体后,需要读者去揣摩、探究。以北岛的一首诗《迷途》为例,这是被称为典型的“朦胧诗”。全诗如下: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这首诗用很鲜明的象征画面暗示了寻找的主题。“沿着鸽子的哨声,我寻找着你”意即遵循美好的召唤去寻找。从比喻的修辞手法的结构看,在比喻中“喻体”与“喻木”同时并列出现于诗中。而在象征手法却不同,它隐去了被比的事物,诗人只是“沿着鸽子的哨音”,这样就像被比的原体有了一种随意性,其意味是无穷的,这一点正是我国读者所不习惯的。象征主义

4、往往是只可无限地逼近却无法穷尽,甚至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过去我们的诗屮偶然也出现象征,但多是小型字句、个别诗行。而今天,在青年诗人的诗中象征常人量出现,其至整首诗都借用象征的题旨。2•象征手法起源。象征手法起源于移情说。移情说是山费肖尔父子提出而由李普斯创立的一个美学心理学派。他们认为在审美过程中,把物化成人,以人度物,设身处在物的地位;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冇了感觉、思想、意志,从而使人与物发生同情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产生美感。简单地说,物本无美丑可言,人Z所以对其有了美丑Z感,是因为人把自己的情感移注到物上Z后,物上倾注了人的感情。象征艺

5、术正是要求读者隐掉事物的实体,也就是象征体。隐藏其背示的是丰富而宽广的无限意味,也就是诗人赋予事物的带有人的感觉、思想、意志,这就是象征义。读者隐掉景物的实体后,感受到的是诗人的色彩与情绪,这就是象征手法的美学意义。3•象征手法分类。第一类,感觉全象征。例如顾城的《远与近》,作者通过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感觉——违反生活逻辑的感觉——“离云近”、“离人远”,暗示了某种距离与鸿沟。顾城的这首小诗正是通过现实距离与心理距离之间的矛盾來暗示出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戒备,有一种孤独意识在。“你”和“我”该是熟人,或者是朋友、爱人,但是作者没有明确指出來。这种不确定的关系,使诗带上了朦胧意味。但冇

6、…点是肯定的,即“你”和“我”起码不生疏,否则“我”也不会产生远与近的感慨。两人的现实距离是很近的,但是心理距离却很远。“云”在这首诗中有一定象征意义,可能象征着淳朴的自然。“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意思是你对那些自然景物那么亲近,对人却很冷漠,使“我”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暗示出二人之间在心灵上的隔膜。第二类是单纯形象或事件全象征,例如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暗示我们丢失了太多东西,包括时间、青春、爱情、理想、信仰,我们必须去寻找,必须去夺回失去了的美好的一切。还有一类是更加复杂的知觉化的象征。北岛用“孩子随意敲打看栏杆,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来暗示命

7、运乖张不测;用“雁群飞过荒芜的处女地,老树倒下,嘎然一声,空屮飘荡着咸涩的雨”来暗示逝去的飘零的青春;用“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象征被禁锢的祖国。二、象征手法与朦胧诗的抒情角度1•抒情角度的转移。朦胧诗诗人转变成以“自我”方式抒发情感,放弃“景”的描绘,直接以“自我”方式情理象征手法的运用,带來了诗人们抒情角度的转移。所谓的抒情角度是指作者抒发情感或看申情的出发点。新诗潮之前的抒情诗多是代言抒情的方式。舒婷的“我是痛苦,是悲哀”、骆耕野的“我是年迈的城镇,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