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吾国吾民感想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吾国吾民感想

ID:46758235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吾国吾民感想_第1页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吾国吾民感想_第2页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吾国吾民感想_第3页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吾国吾民感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吾国吾民感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读《吾国吾民》有感在看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之前,我一直怀疑,谁能够把“中国人”这个简单而乂复杂的名词解释得如此清楚呢?一个本土的屮国人来说屮国难免会而临这样那样的质疑:把中国人写的很好的话,会被认为是在自夸,而写得不好的话,又会有卖国的帽子扌II上(其实,我们的这种心态,林语堂先生在书屮也有提过)。但是,林语堂先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的这本《吾国吾民》却有不同。首先,我们来看下林语堂先生的求学经历。192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2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

2、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耍撰稿人Z-o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2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

3、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可以说,林语堂,从小接受的是基督教文化(他父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却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更有去西方求学的经历,可谓是兼得屮西方文化之精华。在我打开百度百科翻看林先生那厚厚的简历时候,想到现如今的那些“海归”,他们很多知识去镀层金,天与地的差别令人惊叹;当我们领略林先生文字里处处体现的国人现状的深思与担忧,再环顾一下四周对外來事物欣喜若狂、崇洋媚外的国人们,令人惋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孔子》票房在我们这个白认为儒学正统的国度勉强过亿,而同时期上映的美国

4、大片《阿凡达》在上半年获得了13.8亿元的票房。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阿凡达》带给我们的除了视觉上的刺激,还有什么?翻开《吾国吾民》,在品味国学人师的文采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在我所看来,《吾国吾民》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以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编写,对屮国人有褒有贬,有赞扬,有批判。却没有偏见,层层剥开屮国人生活,精神的各方面。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在我们看来,仍有其现实意义。在林先生的这本书分为了十章,分别是屮国人、屮国人的性格、屮国人的心灵、人生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文学生

5、活、艺术生活、人生的艺术、中口战争之我见。中国人的点滴都被包括在内,人到政治,小到普通市井,虽然都只是一些典型,但是似乎这Z外没有任何被遗漏的东西。而每一个部分的语言简练到无法简练,却乂似乎将所有都说尽了。让人觉得口己在看一部自己的生活。而其屮,我最喜欢的是屮国人的性格部分。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这些是林先生对中国人性格特征的概括。乍看一下,我们不知道林语堂是在夸还是在贬,只是觉得非常的全面到位,到位的让人不能挑剔出有什么不妥。在林先生这儿,

6、屮国人的圆滑是圆熟,无能变成了忍耐,墙头草变成了无可无不可,老奸巨猾是老滑俏皮,求安宁变成了和平,无奈变成了知足,“孺子不可教也”般的守旧变成了保守。冋头看看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人,虽然与70年前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这些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却没有改变多少。说起中国人的性格品性,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奉行的中庸口然也就成为了一个代名词。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论点从逻辑上推断是正确的,那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论点应该“符合人的天性”。林先生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

7、了:在西方,一位科学家会沉浸于遗传学理论,另一位却着迷于环境意识。双方都固执地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与伟大的愚蠢去证明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而东方人却不用经过太多的思考就肯定双方都有正确的方面。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论断是:“甲是正确的,而乙呢,也不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岀我们与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希望不得罪任何一方,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老成温厚述是超脱老滑。至少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更倾向于感性,林语堂在书屮也说过,根据屮国人的观点,逻辑建立在对真理的认识上,而真理永远不能被证实,只能被感知。对逻辑的

8、忽视和对直觉和想象的依赖,结果就是中国人缺乏一种科学的态度。所以说,对中国人来讲,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述远远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实际上,合乎人情,即“近情”比合乎逻辑更重要。因为i种理论会太符合逻辑以至于完全缺乏庸见。中国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反对符合道理的事情。这种情理精神,这种对庸见的崇拜,与屮国人的生活理想有很大关系,结果形成了屮庸之道。就像颜回输冠的故事一样,我不是说这是错误的,只是说,这确实是我们中国人性格的一部分。中国人典型的特征中,绝对不可以没有“知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