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

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

ID:46784366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_第1页
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_第2页
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_第3页
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_第4页
资源描述:

《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学论文•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摘要】目的:通过对43例高粘滞血症患者的献血治疗,观察献血对高粘滞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正常人对照组,本法治疗患者进行观察对照。查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抬标及血脂检测値的变化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治疗后同正常人组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表明献血治疗高粘滞血症是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关键词】献血;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高粘血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其后

2、果易导致血栓形成、器官栓塞等。有关专家已肯定反复一定量的献血会使血液粘滞性下降,对预防心血筲疾病有积极的意义。现对某单位体检检出43例高粘血症患者符合献血条件的人员进行献血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对照分为两组,正常人组来自各单位到我院体检的职工,共40例;治疗组某单位到我院体检的职工43例,检出高粘血症者同时又具备献血条件的人男43例,年龄32岁〜55岁。在我科利用北京生产的普利生LBYN6A自清洗旋转式粘度计检查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1・2治疗方法按献血法的要求,首次献血200ml,每到6个月时献血400ml,经过2

3、a的时间。治疗前后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检测仪器在我科利用北京生产的普利生LBYN6A自清洗旋转式粘度计进行检测。1.3统计学处理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数値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进行配对样本I检验,PV0.01,说明治疗方法治疗有效。然后将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治疗后同正常人组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结果正常组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见表]。表1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比较(略)3讨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它是由一个或多个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引起,影响血液粘滞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红

4、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聚集、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全血粘度的高切、低切和中切可以影响红细胞聚集和红细胞变形能力。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以使红细胞和」刚板聚集性增强,而使全血粘度增高。当血液流变学性质发牛异常时,将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常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U儿梗死、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血液流变学异常已被公认为是心肌缺血的高危因素〔1〕,血粘度增高导致微循环障碍、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冠状动脉灌注不良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形成和恶化的重要因素〔2〕。硏究表明'全血粘度随着HCT增加而增加〔3〕红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粘度的

5、主耍因素之一。在确定的剪切率下,全血粘度总是随压积的增高而增高。另外,血浆粘度的高低亦影响全血的粘度;血细胞悬浮于血浆屮,血浆中含有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其中以大分子蛋白纤维蛋白含量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另外,这些大分子还通过红细胞的聚集性影响全血粘度〔4〕。红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有形成分,明显地影响着全血粘度和血压副値。何作云等多项硏究证实高血压病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变形性减退;膜稳定性差即红细胞脆性增加和耐剪切能力低,易致红细胞破裂;其进一步的硏究发现红细胞变形指数与高血压病组患者的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5〕。一个人一次献

6、血200ml〜400ml就可减少总血量的5%〜10%〔6〕,结果表明:反复献血组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均较正常値明显降低,而尤以红细胞压积最为明显,提示反复献血组的血液粘滞性下降。因此,反复一定量的献血会使血液粘滞性下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意义。而经常献血,减少了体内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过正常的饮水,塡充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释,红细胞压积、血脂就会随着下降,也就减轻了动脉硬化的隐患。本硏究显示,献血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检测値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而治疗后同正常人组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

7、P>0.05)。此外最好每年献血一次(献血量为400ml)‘这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堪利〈“一举两得”之美事!【参考文献】〔1〕张美兰,郑玉云,李宏翠•蚓激酶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增刊):37.〔2〕覃丽琳,何若书.冠心病肺心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J〕冲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7,7(2):59・〔3〕赵春亭,赵子文•临床血液流变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4〕范家骏•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086,238240.〔5〕何作

8、云•临床细胞流变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24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