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辨,陈桂生,论文

课程辨,陈桂生,论文

ID:46809210

大小:8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8

课程辨,陈桂生,论文_第1页
课程辨,陈桂生,论文_第2页
课程辨,陈桂生,论文_第3页
课程辨,陈桂生,论文_第4页
课程辨,陈桂生,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辨,陈桂生,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辨陈桂生《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11期“课程”概念,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这个概念所指称的事实在变化中,而不同学者又按照各门不同的“课程”观念解释什么是“课程”,从而使“课程”概念扑朔迷离,越来越难以把握,有必要加以分辨。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形成一定时代有关教学内容的规定性的措置,但“课程”乃是伴随着近代学校制度产生的。只是要籍助于先前的词汇來表达所要表达的概念,所择定的词同所要表达的概念,只能人体上相近。因为原先不存在这一概念指称的事实。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对外來概念的翻译。一旦约定

2、俗成,所择定的词原先的含义也就不那么重要。"课程”一词,英语为Curriculum,原于拉丁语“跑道n(CursumraceCourse)019世纪斯宾塞已在《教育论》(1861)屮把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之为"Curriculum".1880年口本学者翻译《教育论》时,把这个英文词译为“教育课feOH本学者所用的汉字“课程”,就现今所知,最早出自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其中,关于“奕奕寝丿由,君子作之”(《诗•小雅•小弃)})的注疏为“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屮所谓“课程”不足以表达近代“课程”所

3、指称的事实。现在通常追溯到宋代朱熹所谓“宽箸期限,紧著课程”之说(《朱了全书•论学))),也只能算是勉强达意。“课程”概念,按照《屮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它或指“所冇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是•“课程”一词的第一义。相对于一整套学科或一整套活动的课程,通常也把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称为“课程”。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技术课程”等。是“课程”一词的第二义。通常把“课程”的两义称为广义与狭义。固然,“课程”的第二义相对丁•课程休系来说,外延较窄,但它在一门课程范围

4、内,乂把教材涵盖其中,从而在另一方面扩大了“课程”的外延。在现代,把同一门课程相关的问题都包容在“课程”概念之中,以越來越丰富的内容充实“课程”的外壳。“课程”的两义,原先指称不同范围的课程事实,二者Z间的界限较为分明;在现代以第二义的内涵丰富第一义的内涵,从而使“课程”概念“立体化”,同人们通常使用这个概念的习惯产生游离的现彖。传统课程概念是“学科课程”。以这种课程事实为基础,形成“所有学科的总和”的课程概念;进入20世纪以后,“课程”观念变化英大,到了当代,变化更大:(一)针对传统“课程”局限于“学科课程”,捉

5、出超越学科限制的课程概念,如“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经验”。(二)针对传统“课程”局限于“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出超越教学内容的课程概念,把教学手段也涵盖于“课程”概念Z中,认为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所安排的一切情境的总和”。(三)针对传统“课程”实际上是教师的“教程”,提出超越教程的“学程”概念,把“课程”理解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经验”。(四)针对传统“课程”局限于“有计划”的“教程”或“学程”,提出超越“计划”观念的课程概念,即不局限丁学生“应该”掌握的经验,把课程理解为

6、学牛“己经获得的经验”,即把无计划的甚至同计划相悖的实际影响(“隐性课程”)也纳入“课程”概念之屮。这样一來,“课程”一词似乎已经失去类似于教育工作“跑道”的原始含义。这些“课程”新观念能否成立,还耍看它们是否符合课程演变的趋势;至于“课程”概念是否真的越出了“跑道”的原始含义,其实是另一个问题。尽管对于“课程”的各种见解仍有争议,从中毕竟透露了一些现代课程演变的信息;若要真正弄清课程“向何处去”,述须进一步考察它“从哪里来”?“课程”是近代教育的产物。把“课程”字源追溯到孔颖达、朱熹,意味着在他们以前尚未使用“课

7、程”这个词;在朱熹以后很长时间里,这个词也少用。其实朱熹又何尝把它作为专门术语。只是由干任何时代教育都冇一定教学内容以及关于教学内容的规范,人们为追溯近代“课程”的渊源,才把这个概念硕套在古代教育之上,若不愿落入“以今例古”的俗套,须分辨古今“课程”之别。(一)所谓“古代课程”实际上是“学程”占代不无教学内容规范。如西周有“六艺”Z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Z六艺”(《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即礼、乐、射、御、书、数;《史记》提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

8、世家》)。既然有那么多弟子“身通六艺”,后人遂认定孔子以“六艺教弟子。惟此“六艺”,非彼“六艺”。《史记》援引孔子之论:“六艺治于一人,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滑稽列传》)。要说孔子行“六艺”Z教,当指《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教。不过,《论语》中只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