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对表示位置说课稿

用数对表示位置说课稿

ID:46825205

大小:15.8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8

用数对表示位置说课稿_第1页
用数对表示位置说课稿_第2页
用数对表示位置说课稿_第3页
用数对表示位置说课稿_第4页
资源描述:

《用数对表示位置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一课时说课稿蒙古族学校李艳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左、右、前、后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列与行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继而为沟通位置与方向的联系(六年级上册根据方向和距离两

2、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时安排了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让学生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二是学生会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理解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与行的规则。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4.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一一对应

3、的思想,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教学重点是: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把握在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起始列、行的含义。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各种能力。二、说学法《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基于此,在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展开学习。三、说教法本节课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采用

4、了,学前:创设情境、观察发现;学时:合作交流、探究体验;学后:讲练结合、应用拓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数学活动中。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发展规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观察发现通过让学生介绍我在班级的哪个位置,使学生体会到用两个信息确定一个对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明确一个信息不能准确地描述所指的对象。(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这一环节是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5、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二是让学生自己表达出自己的位置表示方法,促使学生想到统一定位的必要性;三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并且表达出来全班交流汇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创造出简洁明了的表示位置的方法,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验到数学交流的简洁之美。通过这样三个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本环节我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练习,1.基本练习,用数对表示其他三位同学的位置。在教室里找

6、出数对(1,4)、(2,4)、(3,4)的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人的位置。2.拓展练习,坐在数对(z,5)处的同学站起来。3.变式练习.用彩笔给方格纸上给了数对的格子上涂上颜色。4.提升练习,学生联系生活举出生活中用到数对知识的例子,欣赏生活中的数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提醒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知识重点难点,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措施,把新知识建构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最后我说板书设计:我力求为学生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力求为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用数对表示位置数对(4,3)竖排横排

7、左→右,前→后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探究汇报环节,对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汇报指导的还不够,课堂细节的处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