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ID:46833960

大小:7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8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1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2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3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4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07年09月04日星期二08:02A.M.[摘要]本文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教冇的基本逻辑起点;分析了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业已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视角,如建立多维综合的招录标准、建立“动”性课程教学体系、严格进行学绩和毕业考评及实施创业教育等;最后指出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基本逻辑起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冃标而釆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因此,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仅仅指课程与教学环节,而是包含了受教冇

2、者的选拔准入、教育教学与管理、学绩考核与评价等。当前人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兼顾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及玄接为社会服务。其屮人才培养占据主导位置。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只有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徳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貝有主动意识人,才可能将人学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理想变为现实。从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培养人才也是大学最初的使命。⑵德国洪保创建柏林大学并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后,科研与知识创新才逐渐成为大学的职能之一。而玄接的社会服务则更为迟久一些,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大

3、学在促进科技与经济进步的作用得到彰显之后,人学的社会价值才广受社会青睐。美国赠地学院的繁荣和“康斯威辛思想”的产生都反映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从以上两个角度而言,人才培养可谓是人学教育的棊本逻辑起点。强调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并不否认其与其它社会职能的联系。实际上,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越來越成为培养新型复合人才的重要方式。如课题研究中吸収研究生参与英中,这是当今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形式;人学生或研究生参与社会或社区服务,既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丁•专业知识接受实践检验。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是大学实现其自身与社会价值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人

4、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相应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只有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町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可以进一步发挥大学的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作用。二、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改革我国当前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Z处,如“以分(高考分数)为纲”的高考录取制度、僵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单一的学生评价、“严进宽出”的准入与准出制度等。这导致了屮小学素质教冇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举步维艰,人最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题”与大学无缘;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不力,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廣乏,环境适应、职业迁移能力严重不足。这与我国社会转型、科技革命中知

5、识激增、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极不适应。基于此,必须立足坏境变化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对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从高等教育自身角度來说,目前我国高等教冇由精英阶段迈入了人众化阶段,并逐渐向普及化进军,高等教冇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立足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及与其相应的社会转型和新科技革命,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做法:1、重视素质教育。大学里提倡素质教育,既是对过去过于狭窄的专业教冇的矫正,也是对新时期高级人才的质最要求。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小,尤其注重了人文素质和道

6、徳索质的养成,这乂是对过去偏重科学素质的补充。2、宽专业、厚基础、窄方向。针对市场经济需求的多变性和现代科技发展中知识信息增长的迅速性,将原来的基础性专业而拓宽,同时又保证基础Z上的专门化。3、课程综合化,即学科相互渗透与跨专业、跨学科选修。⑶素质教育的施行,人文教育的强调,以及学科的融合,集中体现为共同的改革理念,即通识教冇。1=1前,我国人学教冇正掀起一股通识教冇的热潮,从理论研究到改革实践,通识教育俨然成为我国人学改革的良方。北人、清华、复口等名校及部分地方院校成为改革的先锋,带动更多的院校跻身通识教育改革大流之中,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校争创国内或国际''一流大学”的普遍战略选择。显然,

7、素质教育改革的科学件不容置疑,但其理念的上位性过强,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而在课程专业及学科上的调整山于缺乏一种能作为指导思想的发展观、价值观,使得其终究未能摆脱传统工业文明的框架,在实践上难免具冇相当的狭隘性。通识教育的施行,则由于过多地强调向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学习,却忽略了相关的本土化研究,忽略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习惯、教育体制及人学的传统和逻辑,由此导致了改革试验的混乱和低效。笔者认为,目而中国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