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展示-Ⅱ型糖原贮积症

细胞生物学展示-Ⅱ型糖原贮积症

ID:46922293

大小:550.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30

细胞生物学展示-Ⅱ型糖原贮积症_第1页
细胞生物学展示-Ⅱ型糖原贮积症_第2页
细胞生物学展示-Ⅱ型糖原贮积症_第3页
细胞生物学展示-Ⅱ型糖原贮积症_第4页
细胞生物学展示-Ⅱ型糖原贮积症_第5页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展示-Ⅱ型糖原贮积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Ⅱ型糖原贮积症Pompedisease细胞生物学展示目录1概述2发病机理3临床症状与分类4诊断依据目录5治疗方法6最新进展7文献引用概述糖原贮积病Ⅱ型(Pompedisease)即酸性麦芽糖酶缺陷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一类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主要是由于缺乏酸性麦芽糖酶,因而在全身各组织中均出现大量糖原堆积。又称Pompe病、Pompe综合征、播散性糖原累积性心脏肥大、先天性心脏横纹肌瘤、全身性糖原累积症神经肌肉型、糖原心综合征等。发病机理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散发。本病编码酸性麦芽糖酶的基因定位于1

2、7号染色体长臂23区(17q23)。Ⅱ型糖原贮积症是由于常染色体上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造成α-l,4-葡糖苷酶(酸性麦芽糖酶)(acidmaltasedeficiency,AMD)缺乏所致。麦芽糖酶是一溶酶体酶酶缺乏时,缺少了这种酶的溶酶体不能把肝细胞中或肝细胞中过剩的糖原进行水解而大量积累在溶酶体内,造成溶酶体超载。大量糖原累积在溶酶体内,溶酶体膨胀造成细胞受损。Ⅱ型糖原贮积症溶酶体临床症状Ⅱ型糖原累积病的总发病率约为1/4万。各亚型的发病率有地区差异性:婴儿型在非裔美国人和中国人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而成人型在荷兰人中

3、的发病率较高。本病按发病年龄、病变累及的主要器官和病情轻重分为3型:婴儿型幼儿型成人型(后两者统称晚发型)个型的主要特征和诊断依据(心脏和肌肉的体征具典型诊断依据)为:临床分类婴儿型:娩出时正常,多在新生儿期发病,食欲不振、喂养困难、呕吐、生长发育缓慢幼儿型:起病稍晚,在婴儿或幼儿期起病,病程进展较慢,除肌无力外,其他器官受累不一。成人型:多在20-70岁发病,30-40岁症状明显,表现为进展缓慢的全身性肌病,婴儿型常在出生1个月或3~4个月后发病。(1)首发症状为进食后发绀,呼吸困难,呼吸窘迫。(2)全身肌肉无力,呈弛缓性瘫痪

4、,且病情进展较快,常在1岁之内死亡。(3)检查可见巨舌,心脏扩大,少数病儿肝脏肿大,心律失常。儿童型以四肢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类似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1)常有呼吸困难、发绀,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及腓肠肌肥大。(2)病情进展较慢。(3)常因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但部分患者可生存20年以上。成人型30-40岁发病。(1)缓慢进展性的四肢肌肉萎缩、无力,近端较远端重。以躯干肌、骨盆带肌明显,半数以上病人影响呼吸肌。(2)常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或肌营养不良症。(3)预后较好。诊断依据1.婴儿型可根据尿内酸性麦芽糖及中性麦芽糖缺乏确诊。

5、2.儿童型可根据肌肉、肝脏、心脏、白细胞内酸性麦芽糖下降确诊。3.成年型可根据肌肉、肝内酸性麦芽糖下降或消失而中性麦芽糖正常,或肌肉活组织检查,于切片中见到较多的糖原沉积,周围血白细胞的糖原染色阳性,予以肯定诊断。治疗方法本病尚缺乏特效治疗。由于通常的糖代谢途径正常,饮食控制无效。洋地黄虽可用于心衰,但实际未见有何效应。曾有用白细胞中提取的酶作为替代疗法的报道。Hug等用细菌中提取α-酸性麦芽糖酶制剂治疗发现肝内糖原下降。Rymn等应用含麦芽糖酶的脂质体治疗婴儿型病人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人试用纯化α糖苷酶后,肝内糖原有所减少。最新

6、进展近年来ERT的进展为Pompe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ERT临床试验证实了重组人酸性a糖苷酶(rhGAA)可以显著延长婴儿型患者的寿命,使其心肌、骨骼肌的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2006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了第一种rhGAA药物——myozyme(有效成分为阿葡糖苷酶α)用于本病的治疗。ERT可以逆转婴儿捌患者心肌的病理改变,但在骨骼肌中的疗效并不理想。阿葡糖苷酶α是第一个针对该病的特异性药物,但其临床应用尚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第二代rhGAA已在研究开发中。GAA转基因治疗正处于实验动物阶段并展示了其潜在的应用前

7、景。文献引用[1]单岩东,王朝东,张昆南.Ⅱ型糖原累积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7,02:203-207[2]郭华,李娜,胡静,赵哲,沈宏锐.Ⅱ型糖原累积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04:472-474.[3]陈琳,郭玉璞,任海涛,赵燕环,关鸿志,管宇宙,彭斌,刘大为.少年起病的Ⅱ型糖原累积病五例临床病理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01:54-57.文献引用[4]赵冰.晚发型糖原累积病Ⅱ型7例临床与基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1.[5]ShinYS.Glycogenst

8、oragedisease:clinical,biochemical,andmolecu-larheterogeneity.SeminarsinPediatricNeurology.2006[6]HaleySM,FragalaMA,SkrinarAM.Pompe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