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

9鱼我所欲也

ID:46957978

大小:12.9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2-01

9鱼我所欲也_第1页
9鱼我所欲也_第2页
9鱼我所欲也_第3页
资源描述:

《9鱼我所欲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背诵《鱼我所欲也》第二段,导入新课二、诵读第一段1.注疏要点。(1)“鱼,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2)“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

2、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  面论证本章主旨。(3)“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含欲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4)“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有不用”

3、“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5)“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二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接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3.学生背诵第一段。背诵这一段,关键是要弄清它的结构层次。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种参考资料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出入较大),我们可以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三、本文小结1.本文首

4、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

5、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五、教学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