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2019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ID:47162675

大小:19.1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14

2019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_第1页
2019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_第2页
2019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_第3页
2019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_第4页
2019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  ——20XX302280083潘晴  【实验目的】  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实验原理】  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

2、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  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输液装置、尿量测定装置、量筒、注射器、针头、20%乌拉坦、1%肝素、1%NA、生理盐水。  【观察指标】  动脉血压  mmHg中心静脉压  c

3、mH2O呼吸  频率、幅度尿量  ml/10min  【实验步骤】  1、称重麻醉:;  2、固定备皮:仰卧固定,颈部和腹部剪毛备皮;  3、血管分离: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V和左侧颈总A,穿双线备用;4、荷包缝合:切口部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3-5cm内,正中切口;5、肝素抗凝:排净空气,尽量靠近远心端,回抽有血;了6、血管插管: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  7、呼吸装置:胸腹部正中皮肤呼吸最明显处,穿单线固定,并连于张力传感器;8、  第一次记录9、复制休克  第二次记录10、注射NA  第三次记录11、静脉补液  第四次记录  【注意事项】  

4、1、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2、牵拉肠袢要轻,以免引起创伤性休克。  3、动、静脉导管,事先用肝素充盈,排除空气。导管插入后,再推入少量的肝素抗凝,防止导管前端堵塞;静脉导管插入后可缓慢滴注生理盐水保持管道通畅。放血后也应及时往动脉导管内推注肝素。  4、血管插管时,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颈外V:先夹闭近心端,后结扎远心端,插入4-5cm;颈总A:先结扎远心端,后夹闭近心端,插入2-4cm。剪口部位尽量靠近远心端,成45度角朝向近心端剪开小口,约为管径的1/3-2/3,插管方向朝向近心端。  5、输液时应

5、注意三通管的使用,输液装置只能单向与静脉导管相通,不能在输液的同时测中心静脉压。要观察中心静脉压时,需关闭输液通道,使换能器与静脉导管单向相通。  6、第一次实验记录:动物稳定10min后,记录正常状态下;  7、第二次实验记录:颈总A插管的三通开关处断续放血,血压维持于40mmHg左右20-30min,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每放血10ml即关闭开关,监测BP变化;血压维持于40mmHg时,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变化。  8、第三次实验记录:休克动物的抢救措施一:耳缘V缓注1%NA,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变化  9、第四次实验记录:休克动物的抢救二: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输液速度-

6、--40-60滴/分,输液总量---约为失血量的2-3倍,每输液50ml即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实验记录】  结果一:  正常剂量___BP100下降  结果二:  BP(mmHg)失血前休克期注射NA输生理盐水下降下降__CVP(cmH2O)下降下降__R(频率幅度)加快加深加快加深_减慢U(ml/10min)下降下降_增加  【理想结果】  BP(mmHg)总体呈下降趋势多次有轻微上升休克期注射NA输生理盐水进行性下降短暂上升后下降缓慢上升CVP(cmH2O)早起变化不明显晚期可下降下降短暂上升后下降缓慢上升至正常R(频率幅度)加快加深加快加深加快加深逐

7、渐恢复正常U(ml/10min)下降少尿/无尿进一步下降逐渐上升  【注】实验并没有很成功:其中没有进行抢救措施一,所以注射NA后的变化没有记录;抢  救措施二中的生理盐水错误地沿着耳缘静脉输入了,BP,CVP变化不明显。  【思考讨论】  1、说明各实验因素引起动脉血压变化的机制?  答:①注射乙酰胆碱后: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使细胞膜对K离子通透性增加,对Ca的通透性降低,心率减慢,方式传导速度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  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  ②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MA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ɑ受体结合,血管强烈收缩。  外周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