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的合成工艺研究

依帕司他的合成工艺研究

ID:47273815

大小:48.1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2

依帕司他的合成工艺研究_第1页
依帕司他的合成工艺研究_第2页
依帕司他的合成工艺研究_第3页
依帕司他的合成工艺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依帕司他的合成工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收稿日期:!”心#$!#$%I通讯联系人&((”))$)%$!*)+%(,)-701(:2134,5;6789:;/4#”$”*(!"$)”%#"$?>#"%依帕司他的合成工艺研究李月珍$!,赖宜生I■,梁臣艳I•($@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化学系,广西南宁>%$;!@广西中医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广西南宁>%$)摘要:以甘氨酸和二硫化碳为起始原料,经加成、取代、环合、缩合四步反应合成了依帕司他。在加成反应中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使%.竣甲基绕丹宁收率提高到*>@%A,合成总收率达到»@*Ao该合成工艺操作简便,收率较高,在加成反应中避

2、免使用有机溶剂。关键词:依帕司他;醛糖述原酶抑制剂;%.竣甲基绕丹宁;相转移催化剂;合成中图分类号:B+$C@>文献标识码:D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但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病症常见的而且较早岀现的并发症之一,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认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与醛糖还原酶作用有关。依帕司他('E0(FG:0:)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人体晶状体、坐骨神经和红细胞中的山梨醇有强的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的末梢神经障碍症

3、、震动感觉异常、心搏异常等并发症[$,!1。该药由口本小野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研制开发,于$++!年在日本首次上市,其化学名为〉.[($!,!n).!.甲基.%.苯基丄丙烯亚基].C.氧代丄硫代.%』塞卩坐烷乙酸,商品名为H16=0L!合成路线依帕司他分子是由%•竣甲基绕丹宁(绕丹宁乙酸)和!.甲基.%.苯基丙烯醛两部分构成。有关%.竣甲基绕丹宁(”)合成方法的文献报道主要有两条路线[%]:一种是以廿氨酸与二硫化碳为原料经反应得到#.竣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后,再与氯乙酸缩合生成%.竣甲基绕丹宁,另一种是采用甘氨酸与二竣甲基三硫代碳酸酯

4、反应直接生成%.竣甲基绕丹宁。考虑到原料来源问题,文献主要采用前者合成。文献[%,C]采用无水乙醇作溶剂,反应在非均相体系中进行,收率较低(C$@”A,/E$C%J),同时该法将反应生成的#.竣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钱(#)结晶分离出来后再与氯乙酸钠反应合成%.竣甲基绕丹宁,操作较复杂。文献[>]使反应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进行,收率:?*@%A。文献[?]采用二烷为溶剂,收率:)*@CAo在参考文献基础上,采用了相转移催化法,使反应能够直接在水屮顺利进行,得到屮间体(#)后不需分离直接与氯乙酸钠进行竣甲基化反应,然后环合合成%.竣甲基

5、绕丹宁,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并且进行了正交实验,优化了合成工艺,%.竣甲基绕丹宁收率提高到*>@%A,合成总收率达>>@*A。合成路线如图$所示。$%&'!()*+,-.)*.%/012.*13*4560*+.5・第$$卷第%期!“$年?月总。$期中国药物化学杂志K,16'G'LM4F60(MNO'=1;160(K,71G:F3PM(@$$QM@%EL46@!UH$R4/C$万方数据!实验部分「采用日木岛津公司!"#$%型红外光谱仪测定,&'()*”用+,・./,0T23%%)*”仪测定,熔点用毛细管法测定,温度未经校正。!”#!

6、$甲基$%$苯基丙烯醛(#)的制备在装有搅拌器、滴液漏斗和温度计的4%%56三颈瓶中依次加入&%%56氢氧化钠溶液(%74589),&%%56:4;乙醇,&74+0,43合成在装有搅拌器和回流装置的A4%56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7@合成中,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相转移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投料比等七个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相转移催化剂对收率的影响比较明显。不使用相转移催化剂时,反应收率一般只有#4;144;,普遍较低,而使用相转移催化剂时能使反应在室温下直接于水中顺利进行,同吋可以缩短反应吋间。根据优化的工艺条件进行

7、多次实验,收率明显提高,均达H%;IH4;O(”在合成A(甲基(3(苯基丙烯醛中,亦采用了相转移催化剂,缩短了反应时间,使反应能在均相中顺利进行。同吋还对加料方式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发现在操作时先将苯甲醛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然后在搅拌下再慢慢滴加丙醛,收率较高,原因是该操作能使苯甲醛在反应过程中保持过量,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苯甲醛与丙醛的交叉缩合反应,另一方面抑制了丙醛自身缩合反应,因此收率较高。)"在依帕司他的合成中,参考文献[#]进行了在弱酸(冰醋酸和乙酸钠混合液)、弱碱(氨水和氯化鞍混合液)、以及在乙醇中用浓硫酸催化的实验比较

8、分析,结果发现,在冰醋酸和乙酸钠混合溶液中进行反应,收率较高。该合成工艺具有操作比较简便、反应时间较短、收率较高、避免使用有机溶剂、成本较低等特点,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参考文献:[&]江一帆P世界最新药物手册[*]P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P#H42#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