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四明楼氏家族与家族文化【开题报告】

两宋四明楼氏家族与家族文化【开题报告】

ID:473643

大小:31.9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8

上传者:U-944
两宋四明楼氏家族与家族文化【开题报告】_第1页
两宋四明楼氏家族与家族文化【开题报告】_第2页
两宋四明楼氏家族与家族文化【开题报告】_第3页
两宋四明楼氏家族与家族文化【开题报告】_第4页
两宋四明楼氏家族与家族文化【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宋四明楼氏家族与家族文化【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两宋四明楼氏家族与家族文化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根据黄宽重的《宋史丛论》,南宋时代明州考上进士的人共计782人,占两浙路总数3379人的23.14%,再有根据依戴仁柱(RichardL.Davis)的研究,公元1232年,四明占全国总人口的1.5%,但进士人口却占492人中的48人,近10%。可见宋代四明地区文风甚盛,人才辈出。而促成宋代四明地区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几个重要家族所开展的教育、婚姻、结社、交游及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重要线索。其中四明楼氏家族的崛起、发展到衰替,前后历时三百年,从经营产业成为小康之家,再由教育着手,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进入仕途,晋升为地方名门望族。对外通过婚姻及参与地方活动等方式,与其他士族间建立良好的互动,遂能在北宋末至南宋中期与史氏、袁氏、汪氏其名,拥有相等的社会地位。为此,选择这一发展历程明确、文献丰富的四明著名家族,及其该家族的教育与婚姻、乃至参与的社会活动,作为了解宋代四明地区为何文化高度发展及其世家大族在宋代为何能并存具有重要意义。以某一家族为中心的个案研究,在学术上虽或有以偏概全之不足,不过个案研究能向学者提供具体家族发展的全面和深入的事实,展示它们的历史全貌,不仅是进行综合分析不可或缺的基础,更能避免理论抽象在史实取舍中顾此失彼的困境,颇有意义。对于该家族的学理探究,大抵始于1984年美国学者LindaWalton所作的“Kinship,MarriageandStatusinSongChina:AStudyoftheLouLineageofNINGBO”。该文从楼氏家族的兴起、发展、义庄、婚姻及人际网络等方面,探讨了该家族如何藉科举、家族与婚姻等方式的结合,以获得、维系乃至巩固其在地方上的名望。稍后的1991年,余国隆先生在其硕士论文《楼钥年谱及其行谊》中,也较为简略地述及了楼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叶,浙江大学的包伟民教授在所作《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一文中,将该家族的兴衰分为三个阶段,进而分别分析了楼氏在这三个阶段或兴或衰的内因外缘。 除此而外,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尚有梁庚尧先生的大作《家族合作、社会声望与地方公益:宋元四明乡曲义田的缘起与演变》。在这篇刊于《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论文中,梁先生虽然以该期整个四明地区的重要望族为主要考察对象,却也在行文中对楼氏家族的婚姻与人际网络颇有论述,平心而论,梁先生的这项研究成果,对了解楼氏家族的发展与同期四明地区的社会现象颇有意义。相比较而言,黄宽重先生的相关考述成果尤其值得关注。其中的《宋代四明楼氏家族的兴衰历程》一文,颠覆了以往研究只从楼氏家族内部分析楼氏兴衰历程的不足,转而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经由家族参与地方活动与扩展人际关系为例,探讨了宋代四明望族的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而其《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在承接前文的基础上,将讨论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教育、婚姻、交游、学术、社群、公共建设等公益活动。令人遗憾的只是,主要囿于篇幅,黄先生未能就楼氏兴衰作全面、系统的考述。但是,这些研究或是系统介绍楼氏家族的兴衰,或是介绍楼氏家族所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并没有一项研究是从其家族成员着手进行研究,更没有触及其家族发展的的灵魂——家族文化的研究。也正有鉴于既有研究成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前提下,在引用前贤时哲研究心得的基础上,本文另辟蹊径,根据黄宽重先生的四明楼氏家族世系示意图,结合相关史料(主要是楼钥的《攻媿集》、宋元时代四明地方志、南宋四明地区重要士人的文集及相关典籍,也包括近人的研究成果)中所载宋代四明楼氏的代表性人物的事迹,探索明州楼氏家族在宋代(960-1279)的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酿造的家族文化。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学术史回顾简述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二)传世谱牒所见四明楼氏之兴衰1.四明楼氏家族主要人物示意图2.楼氏家族发展历程(简述楼氏家族崛起、发展到衰替的过程)A.崛起B.发展C.鼎盛D.式微(三)楼氏家族文化刍议(对于楼氏家族研究的社会学意义。换言之,就是根据家谱所载楼氏家规、家法,据发其家族文化,如历史传统,又如精神风范。)(四)结语(总结楼氏家族的发展特征及其蕴含的家族文化,归纳其对两宋浙东文化所作的贡献及其两宋四明地区大族并存现象的原因。)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笔者通过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互联网等方式搜集、查阅一切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料,有比较地将这些材料逐一筛选、分类,然后有重点地进行阅读,深入了解本论文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态,进而探寻出研究的切入点。在掌握足够充分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点,并形成一条明确的思路,以特定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将杂乱的材料汇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再根据体系的要求,从材料中提炼要点,组织论文提纲。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09年11月,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所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包括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探求可作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2、2009年12月,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2009年12月到2010年2月,撰写论文初稿,为进一步修改奠定基础。4、2010年2月,将撰写完毕的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修改论文。5、2010年3月,将修改好的二稿交给老师,针对老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论文。6、2010年4月,定稿,并根据要求整理成册打印,准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袁燮.絜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1~33.[2]罗濬.宝庆四明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18.[3]楼钥.攻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90.[4]楼钥.攻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07.[5]楼钥.攻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48.[6]楼钥.攻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78~681.[7]楼钥.攻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08.[8]楼钥.攻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80~790.[9]楼钥.攻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67.[10]楼钥.攻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34.[11]黃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8.[12]黃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59~2540.[13]脫脫.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163~11164.[14]袁桷.延祐四明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43.[15]王元恭.至正四明续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18.[16]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61. [17]黄宽重.宋史丛论[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0):85~90.[18]RichardL.Davis.CourtandFamilyinSungChina,960-1279:BureaucraticSuccessandKingshipFortunesfortheShihMing-Chou[M].Durham:DukeUniversityPress,1986,28~29.[19]Walton,Linda.Kinship,Marriage,andStatusinSongChina:AStudyoftheLouLineageofNINGBO,1050-1250[J].JournalofAsianHistory,1984(18):35~77.[20]余国隆.楼钥年谱及其行谊[D].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1(6):1~30.[21]包伟民.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J].大陆杂志,1997(5):31~39.[22]梁庚尧.家族合作、社会声望与地方公益:宋元四明乡曲义田的源起与演变[C].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98(5):213~237.[23]黄宽重.宋代四明楼氏家族的兴衰历程[J],史学:传承与变迁,1998(6):237~261.[24]黄宽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J],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刊集,1999(9):201.指导教师审核意见:尽管晚近以来,诸多学者亦尝措意于此一课题,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毋庸置疑,既有的考察成果仍然存在着不少有待弥补的不足乃至急需更正的误解。徐鹏同学意欲从整理楼氏家族成员入手加以探究,这一思路值得充分肯定,同时坚信他的这种努力必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该项研究的深入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