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ID:473754

大小:2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08

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_第1页
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_第2页
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_第3页
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_第4页
资源描述:

《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丁玲是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陈独秀的《我的妇女解放观》,胡适的《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鲁迅的《我的贞烈观》提出女性自我解放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冰心、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等为代表的“五四”女作家群。她们的作品均对女性的婚恋、自由和平等表现出极大热情,塑造了多种新式女性形象。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引人注目,她早期的作品,如《梦珂》、《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表达了强烈的女性自我

2、意识的觉醒与之后所产生的精神危机。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将这种创作倾向推向了高潮,丁玲的作品中全然没有冰心作品中对于母爱和自然的颂赞,她的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如茅盾所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所显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求。追求精神和肉体相统一的爱情。其次,女性意识另一表现为对男性形象的审视与反思。在《梦珂》、《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中,男性形象不再显得高大、俊伟,反而显得有点猥琐、矮小、缺乏责任感,有的甚至成为女性戏弄的对象。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一方面

3、展示了现代女性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她们觉醒后的迷惘。对个人解放道路的茫然。她们自我的内在秩序已经被击破,新的秩序却没有建构起来。梦珂、莎菲、阿毛她们与外在社会秩序有着强烈不协调,个体生命在面对强大力量的命运时显示了它的脆弱与渺小。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体现了“五四”女性个性解放的心路历程,也体现了丁玲个性中反叛气质。探究时代思潮与个人遭遇对创作者的双重影响。并考量和观照当今现实社会。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丁玲和庐隐、沅君等第一代“五四”女作家视角、立场和观点有所不同。丁玲以女性心理独白为主要叙述方式,以女人的身份写女人,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细腻、委婉,

4、却不乏热情。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展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后所陷入的困境。她们最后的悲剧命运,个体生命在面对强大力量的命运时显示了它的脆弱与渺小。深切地体现了丁玲对女性自我选择的怀疑,对个人解放道路的茫然。她们自我的内在秩序已经被击破,新的秩序却没有建构起来。本文将以此为研究的基本内容,并将之投放到丁玲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之中,丁玲受“五四”文学的启蒙并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启蒙的失败。作为作家,她并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她的创作只是出于纯文学的追求。丁玲善于心理描写,表现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与她本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有关。她从小寄人篱下但由于母亲的勤奋与努力,

5、她基本衣食无忧,不用为生活发愁,四处求学也丰富了她的人生历练。这一切造就了丁玲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独立与自我、自主;另一方面则是躁动与茫然、孤独。梳理创造者的心路历程,探究时代思潮与个人遭遇对创作者的双重影响,由此论述丁玲早期作品中表达的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独特的女性观,这是时代思潮与个人遭遇所产生的价值观。本文拟甄选代表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女性形象,并以之生存的境遇境况和心路历程为着眼点,且将之与时代大背景下的社会思潮相较而考量,探求其生存的社会意义。论述大致分为:首先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挣扎。女性想追求理想的爱情,却又在现实生活无法实现。失去男性庇护后的女性表面的征

6、服欲望看起来显示了她们的独立意识,实际上却无法掩饰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莎菲女士们痛恨灰色、庸俗的生活,憎恨虚伪、矫情的人生,渴望真诚无私的心灵契合,而这在日常的世俗生活中却难实现。将之投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探究女性终究无法逃脱男权社会价值体系下的被毁灭的命运。其次是自我价值的迷茫。深切地体现了丁玲对女性自我选择的怀疑,对个人解放道路的茫然。在丁玲的早期小说中,女性始终处于自我撕扯和内心挣扎的分裂状态之中。自我分裂源于她无法确认哪些是自己真正的需求,哪些仅仅是一种虚伪的社会意识的构建。“我,我能说得出我真实的需要是些什么呢?”于是,日记不过是莎菲曾经“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的唯一见证。再次

7、是通过丁玲的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描述可以窥见丁玲个人个性中强烈的反叛气质,这与丁玲本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有关。这造就丁玲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独立与自我、自主;另一方面则是躁动与茫然、孤独。丁玲受“五四”文学的启蒙并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启蒙的失败。作为作家,她并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她的创作只是出于纯文学的追求。探究时代思潮与个人遭遇对创作者的双重影响。最后从丁玲早期作品中精彩的女性形象为起点,考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