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医学论文-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ID:47520137

大小:15.9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3

医学论文-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_第1页
医学论文-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_第2页
医学论文-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_第3页
医学论文-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_第4页
医学论文-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论文-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医学论文-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作者:黄勇江肖建德邹季陈扬  【摘要】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系统加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4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腰椎滑脱患者(平均50岁;其中退变型78例,峡部型18例;所有患者滑脱度为Ⅰ至Ⅱ度)行椎弓根螺钉系统滑脱复位并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滑脱率、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植骨融合率。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7年,临床疗效满意率82.3%;

2、复位率为79.6%;植骨融合率为87.5%;术后与术前比较,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术式。【关键词】 腰椎滑脱;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   腰椎滑脱患者常合并腰椎管狭窄,治疗方法主要是滑脱椎体的复位、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减压、固定和融合不稳定的脊椎。治疗中对于是否复位及融合方式的选择仍存有一定的争议。我们对96例不稳定性腰椎滑脱作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  

3、 一般资料   2001年4月-2006年1月我科收治患者并随访资料齐全者96例。其中男44例,女52例;年龄42~69岁,平均50岁,病程1~14年,平均6年。按wiltse[1]分类和Meyerding[2]分度,退变型78例,其中男36例,女42例。其中L3~L4Ⅰ度10例;L4~L5Ⅰ度22例,L4~L5Ⅱ度6例;L5~S1Ⅰ度30例,L5~S1Ⅱ度8例;L4~L5和L5~S1均Ⅰ度滑脱2例;峡部裂型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L4~L5Ⅰ度6例,L4~L5Ⅱ度2例;L5~S1Ⅰ度8例,L5~S

4、1Ⅱ度2例。   1.2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有长期严重的下腰痛,伴一侧或两侧的下肢放射痛。82例患者有间歇性跛行,58例患者有单侧或两侧神经根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或麻木,45例患者出现L5或S1支配的肌肉的肌力下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9例,踝反射减弱或消失48例,膝反射减弱或消失41例。12例合并马尾综合征,表现为肛门、膀胱括约肌受累,不同程度的尿失禁。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双侧斜位及过伸过屈侧位片,提示腰椎Ⅰ~Ⅱ度滑脱,其中峡部裂型18例,均为相应椎体双侧椎弓根峡部裂

5、;动态侧位X线摄片证实所有患者病变节段相邻椎体成角差值>100或相邻椎体水平位滑移距离>4mm,提示病变节段合并腰椎动力性不稳。CT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小关节退行性增生肥大并黄韧带增厚的改变、其中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者28例。必要时加MRI检查,均证实有不同程度侧隐窝狭窄和(或)中央椎管狭窄。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均符合诊断,且经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质量。根据患者术前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对出现症状的节段进行手术减压

6、和内固定。其中单节段减压固定84例;2节段减压固定10例;3节段减压固定2例。其中用USS椎弓根螺钉固定51例;用GSS椎弓根螺钉固定45例。   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位,全麻或连续硬外麻醉下行后正中切口显露,显露病变节段的双侧椎板,按常规在融合节段内的椎弓根内以“人字嵴”法定位分别拧入直径6.5mm或7.0mm的椎弓根螺钉,经C臂机证实位置正确后进行椎管减压,松解神经根,清除局部增生的纤维瘢痕组织及骨性纤维组织,必要时可切除小关节部分内侧壁扩大侧隐窝,并达到彻底松解相应神经根的目的。然后连接纵向杆,旋紧提

7、拉椎弓根螺钉的螺母使滑脱椎体复位,C型臂X光机透视确定复位满意后锁固。然后在双侧横突间、小关节外侧的骨质面上去皮质化,植入髂骨条和椎板减压咬下的碎骨块。其中37例病人还加用了同种异体骨。冲洗伤口,伤口止血后,留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伤口留置负压引流管48h拔除,14d左右拆线。所有患者应用硬支具保护,限制腰椎屈伸活动3个月。   1.4   观察项目   术后1、3、12月及随访时分别行正侧位、屈伸动态侧位X线摄片,必要时予CT检查。测量并计算滑脱率、复位率、椎间隙、椎间孔高度等指标,采用Boxal

8、l[3]的方法测量滑脱畸形程度,计算复位率=(术前滑脱率-术后滑脱率)/术前滑脱率;同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其融合标准采用Suk[4]所制定的标准,即:①若植骨与横突间或与椎体间有连续的骨小梁,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小于4(°),认为植骨已融合;②若植骨与横突间的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小于4(°),则认为植骨可能融合;③若未见连续骨小梁,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大于4(°),则认为未融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