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ID:47541596

大小:4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1-14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_第1页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_第2页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_第3页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_第4页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摘要: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包括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生化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以及生物制品等领域。生物技术的全面发展给水产养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更为成熟的理论基础,不仅解释了水产养殖中一些理论基础,而且解决了很多水产养殖中困扰已久的难题。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技术被应用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疾病诊断、免疫防控、水质调控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关键词: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应用我国水产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末周初就

2、有养鱼的记录,至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陶朱公范蠡根据当时的养鱼经验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著作《养鱼经》。经过几千年的养鱼实践,不断地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水产养殖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到了近代,生物技术的全面发展,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对水产养殖的每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疾病诊断、免疫防控、水质调控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生物技术的应用。1生物技术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1.1分子标记技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种质退化的严重制约,将分

3、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防止种质退化、选育优良品种和对养殖品种的遗传改良,而且还有利于野生种质资源的恢复、保护,从而使水产动物健康养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一些常用的分子标记如同工酶、AFLP和微卫星等,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水产动物系统发育、遗传育种及疾病检测等领域的研究中。梁利群等(2000)利用RAPD技术对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找到了用RAPD技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荷包红鲤抗寒品系进行鉴定的方法[2]。1.2人工雌核发育技术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是指采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使精子遗

4、传失活,再以这种精子激活卵子,但精子不参与合子核的形成,卵子仅靠雌核而发育成胚胎的技术。随着对鱼类天然雌核发育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也在不断探索人工雌核发育技术及将其应用于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可行性。目前,已成功培育出红鲤、斑马鱼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稀有鮈鲫等多个人工雌核发育品系,为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单性养殖及养殖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了宝贵素材。word范文.1.3人工多倍体诱导技术人工多倍体是运用染色体组操作技术使之在正常的二倍体基础上再增加一套或两套以上染色体的方法。因外加染色体是否同源而分为同源多倍

5、体和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的诱导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远源杂交和倍间多倍体等。鱼类染色体的特点之一是可塑性较大,易于加倍,如果在精子入卵而第二极体尚未排出之时,对受精卵进行热休克(高温)、冷休克(低温)、高压或化学药品等处理,阻止第二极体排出卵外,则可诱导出三倍体个体。如果抑制第一次有丝分裂,则可获得四倍体个体。四倍体鱼再与二倍体染交,也可获得三倍体鱼。种间杂交受精卵经三倍体诱导技术处理而培育出的三倍体称之为杂交三倍体。三部体鱼往往是不育的,这对经济鱼类的养殖意义重大,它避免了性腺发育阶段和产卵季节肉质下降及性腺发育时期的

6、生长停滞和死亡率上升,减少了养殖成本,利用其不育性还可以控制养殖鱼类的迅速繁殖和防止对天然资源的干扰。人工诱导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三倍体具有生长快、肉质好、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另外三倍体种群还具有较高的抗病力和抗逆性。1.4转基因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个体染色体上的过程称为转基因作用,所转移的基因即为转移基因,而含有转基因的鱼类称作转基因鱼。198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朱作言等将小鼠金属螯合蛋白基因与调控序列和人生长激素基因的DNA注射到鱼的受精卵核内,培育出生长速度快的转

7、基因鱼,从而证明了外源基因可以在受体鱼内螯合、表达、促生长,并通过性腺传递给子代,建立了世界上首例转基因鱼模型。随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数十个实验室先后展开了鱼类基因转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转基因鱼的研究成功展示了鱼类基因育种研究的广阔前景,并带来了多方面的潜在价值。1.5细胞融合技术鱼类细胞融合技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两个或多个紧连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鱼类育种方式,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来自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胞融合在一起。鱼类细胞融合法在遗传育种、培育新品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日益

8、成为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中的热点。易泳兰等把大鳞副泥鳅(♀)×鳗尾泥鳅(♂)杂交囊胚细胞与大鳞副泥鳅卵电融合,培育出了融合鱼,其外形兼有双亲特征。余来宁等采用电融合结合继代移核法,将对草鱼出血病病毒(FRV)有抗性的草鱼肝细胞株(GLA)的细胞核移植到草鱼未受精卵内,获得了一批不同发育期的胚胎和存活的仔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