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足太阳膀胱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ID:47584149

大小:90.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9-21

七、足太阳膀胱经_第1页
七、足太阳膀胱经_第2页
七、足太阳膀胱经_第3页
七、足太阳膀胱经_第4页
七、足太阳膀胱经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足太阳膀胱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七、足太阳膀胱经.txt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的还不够。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七、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MeridianofFoot-Taivang,BL.(一)经脉循行①起于目内眦(睛明),②上额,③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④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顬部;⑤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人里联络于脑,⑥回出分开下行项后,⑦沿着肩胛部内侧,夹着脊柱,⑧到达腰部,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⑩联络肾脏,11属于膀胱;12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

2、部,13进入腘窝中;14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15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16沿着大腿后外侧,17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18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19出于外踝的后面,20沿着第5跖骨粗隆,21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二)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目、项、背、腰、下肢部病证,神志病,以及背部各背俞穴和第二侧线腧穴相关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病证。(四)腧穴(

3、共67穴,左右134穴)1.睛明(BLl)[定位]在目内眦角稍内上0.1寸凹陷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肪组织、内直肌;穴区内有滑车上神经及内眦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动眼神经、滑车上神经、滑车下神经及动脉经过。[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目眩。[配穴举例]配目窗、后溪、瞳子髎治目赤肿痛(《针灸资生经》);配合谷、四白治目生翳膜(《针灸大成》);配瞳子髎、攒竹、丝竹空、鱼腰、四白、上星、阳白治夜盲症(《新针灸学》)。[*作]嘱患者闭目,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

4、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0寸(轻捻缓进得气即止),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现代研究](1)据报道,针刺睛明穴治疗功能性遗尿有较好疗效。(2)针患侧睛明、听宫,配合活动患肢,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取得较好疗效。(3)有报道,电针睛明治疗色觉障碍300例有较好疗效;针睛明治疗视神经萎缩30例,治疗视网膜病变150例,均获良好疗效。2.攒竹(BL2)[定位]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皱眉肌;穴区内有滑车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

5、支分布。[主治]头痛,目眩,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流泪,眼睑闰动,口眼呙斜,眼睑下垂,近视。[配穴举例]配合谷、风池治目赤肿痛、流泪(《腧穴学》);配三间治目视不明(《百症赋》);配后溪、液门治赤翳(《针灸大成》)。[*作]平刺0.5-0.8寸;不宜灸。[现代研究](1)据报道,指压或针刺攒竹治疗呃逆85例,有很好疗效。还有报道指出针攒竹穴可使心率减慢,且对眼部和内脏手术有良好针麻效应。(2)针攒竹穴为主,治疗腰背痛、腰扭伤435例,疗效良好;针攒竹治疗痔疮手术后疼痛75例,也有很好疗效。(3)有人报道,针攒竹等

6、穴治疗视神经萎缩53例,69只眼,有较好疗效,随访1年未发生视力下降。3.眉冲(BL3)[定位]在攒竹直上人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穴区内有滑车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支分布。[主治]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癫痫。·[配穴举例]配印堂、合谷治前额头痛;配迎香、合谷治鼻炎(《实用针灸学》);配百:会、风池治头痛目眩;配太阳、鱼腰治视物不明(《腧穴学》)。·[*作]平刺0.3-0.5分;不宜灸。4.曲差(BL4);[定位]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7、,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穴区内有眶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支分布。[主治]头痛,头晕,目视不明,目痛,鼻塞,鼽衄。[配穴举例]配百会、太冲治头痛目眩(《腧穴学》);配曲差、上星治脑泻、鼻中臭涕出(鼻渊)(《针灸大成》)。[*作]平刺0.3—0.5寸;可灸。5.五处(BL5)[定位]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处。[解剖]同曲差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癫痫,鼻衄。[配穴举例]配身柱、委中、委阳、昆仑治脊强反折、契从、癫疾、头重(《针

8、灸资生;经》);配合谷、风池治鼻衄(《实用针灸学》)。[*作]平刺0.5—0.8寸;可灸。6.承光(BL6)[定位]在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的分支分布。[主治]头痛,目眩,呕吐心烦,目视不明,鼻塞多涕,癫痫。[配穴举例]配大都治呕吐,配解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