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6课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

北京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6课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

ID:47653747

大小:120.7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16

北京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6课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_第1页
北京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6课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_第2页
北京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6课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_第3页
北京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6课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_第4页
北京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6课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6课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文言文阅读第26课时文言断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2.能力目标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正确断句。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教学要点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三、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并能熟练运用。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明确考纲:阅读了解明确考纲,明确考纲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等)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展示高考例题:1.独立完以近年北1.(2015年高考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

2、、冉成高考典京市高考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型例题本考点题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2.小组交目为典型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流答案例题,有助考题导引H:“夫子何哂由也?”3.展示答于考生迅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案速了解高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4.总结纠考题型及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13:“夫子何哂由也?”H:“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Z。”()“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错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第三章文言文阅读第26课时文言断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2.能力目标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正确断句。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教学要点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三、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并能熟练运用。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明确考纲:

4、阅读了解明确考纲,明确考纲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等)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展示高考例题:1.独立完以近年北1.(2015年高考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成高考典京市高考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型例题本考点题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2.小组交目为典型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流答案例题,有助考题导引H:“夫子何哂由也?”3.展示答于考生迅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案速了解高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4.总结纠考题型及同,非诸侯而何?赤也

5、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13:“夫子何哂由也?”H:“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Z。”()“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错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答案】不同之处:(3分)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笫二种解读认为,曾

6、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Z”,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2分)示例一:赞同第•种解读。理由是,孔了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

7、读与前文四人各言英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和断句。第一小问要求在括号屮写出本句的说话人。要想填写这些内容,就要仔细分析题干和前面第一个版本。题干说“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対话”,可见对话的应是“孔子”和“曾皙”;这二人的身份,一为师,一为生。“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应是“曾皙”问孔子,因为“夫子”是对老师的敬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应是孔子回答;那么第三句“唯求则非邦也与”又该是曾皙发问,第四句又是孔子说的,以

8、此类推即可。第二小问首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