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

ID:47683156

大小:1.03 M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2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1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2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3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拟行路难·其四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

2、,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    【创作背景】  4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

3、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门阀】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中国可追溯的门阀最早起源到春秋时期,如晋国六卿中的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等。门阀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也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朝政所依附的制度。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形成了中国特点的官僚制度。    【作品赏析】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

4、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

5、“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

6、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

7、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4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

8、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