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ID:47830815

大小:7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1-17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_第1页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_第2页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_第3页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读《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的感悟现在有许多人觉得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把分析文本分析看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分析得学生听不懂,或是毫无用处的。现在无效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培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刻不容缓。读了孙绍振老师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之后,我觉得其中的语文思维很重要,老师们不能被文本的统一性禁锢,不能只局限在作者本人、现实环境等这些因素当中,老师们要尝试使思维变得发散、跳跃、开阔。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其实就是在看似统一的文本布局中找到找到语句或者是用词里的差异和矛盾。文学作品是作家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体验为蓝本,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和艺术加工

2、,它看似带有生活的影子,让读者在其中找到熟悉感,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产生差异。而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可以借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在文本中产生共鸣。但不能脱离文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进行还原,发现文本和现实状况之间的不同,分析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分析要在文本中进行,切记妄加揣测,把与作者或时代相关的知识过多的强加给文本,这样容易偏离中心。学生和老师要把自己置于文本的情景中去,感受其中的画面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文本不是生活本身,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思考和研究的价值了。它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原

3、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就是我们分析的对象。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用“芥”和“粒”来形容舟和人,一般人都会把观看的视角定在远处的岸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诗人是在湖中的舟上,这就形成了矛盾。真实的视角和描写的角度经过对比后,发现作者人虽在舟中,但心却在高处,感觉自己处在高处,这里的“高”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心灵和审美情趣上的高。这时他看到西湖的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他借在湖中之感,表达人的微不足道和命运的飘摇。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对比同题材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正是分析的线索。同一主题或者

4、题材,我们关注的不是运用了什么题材,反映的究竟是什么主题,而是在不同形式下所体现的不同侧面,这样对文本的理解比在统一性中理解的更深,更容易理解表达的本质。一旦明白不应该那么写,就说明作者心中对表达的事物已经有了一个框架和标准,通过过程中的反复比较,文本才能更接近所要表达的目的,更加明白应该如何写。无论是文本还是其他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比较,才能分出高低优劣,最重要的是把双方的突出特点显现出来,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课堂中老师经常会分析课文中那句话或者那个字用的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往往老师们解释不清,这就是缺乏理解的方法。老师可以查找文本成形之前的的修改情

5、况,也可以用相近的表达方式替代,仔细品位与比较,自会有所收获。例如,《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两个作品都是描写自然景观,写景表达快乐之情。柳宗元用工笔描绘,是一个特写镜头,写水写鱼细致入微,形神兼备,使用微观视角,而欧阳修的则是简练概括,运用长镜头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呈现出来,视角稍大。为什么两人一个是工笔描绘一个是笼统概括呢?柳宗元的精微细致让我们到他一瞬超越现实的愉悦,但这种感觉很快又回到现实。欧阳修则用简练概括传达较长时间的快乐,他对现实的超越不是景德触发而是酒的作用。第三,情感逻辑的“还原”。艺术作品是经过个人主观的情感和理智歪曲的,作者以此来

6、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为文本的内容服务,超越了科学性和理性。理性和科学传达给我们的是客观的事实,激不起更丰富的感觉和想象,就像是纪录片和电影之间的微妙差异一样。作家把创作目的作为一个点,其他要素都围绕这个点发生变化,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呈现内容。文学欣赏有不同尺度,不能单单只用我们熟悉的尺度去分析作家的创作。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五)中的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将这两句按理性逻辑还原后应该是“结庐在人境,定闻车马喧”,而作者却说“无”,这就形成了矛盾。此句中的“无”字,不是没有,而是视若无闻,熟视无睹,是心静如水,宁静淡薄。“无”字表达的不是客观

7、现实,而是心灵的主观选择,是陶渊明用心中的静消除了外在的车马喧,而这一理解很难用理性去分析。我们可以从“无”字里看出陶渊明归隐的境界,还有归隐的决心之大。语文教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有效地分析,给学生呈现文本的独特视角,给予他们深刻的启示,让他们学会运用语文思维,尝试在文本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可以做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