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课题: 6.1 .3平方根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课题: 6.1 .3平方根

ID:47885098

大小:40.4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2-03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课题: 6.1 .3平方根_第1页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课题: 6.1 .3平方根_第2页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课题: 6.1 .3平方根_第3页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课题: 6.1 .3平方根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课题: 6.1 .3平方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题:6.1.3平方根教学目标1、掌握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理解开平方运算和乘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知识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数的平方根。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思考归纳导入概念计算: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学生思考并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3和-3.受前面知识的影响学生可能不易想到-3这个数,这时可提醒学生,这里的这个数可以是负数.注意中括号的作用.让学生完成课本45页的填表练习.给出

2、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例如:3的平方等于9,9的平方根是3,所以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观察:课本45页中的图6.1-2.图6这个思考题是引入平方根概念的切入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体验.在等式中求出x的值,为填表做准备.通过填表中的x的值,进一步加深时“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等于同一个数”的印象,为平方根的引入做准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平方根产生发展的过程.(通常称为平方根.在研究有关n次方根的问题时,为使各次方根

3、的说法协调起见,常采用二次方根的说法..1-2中的两个图描述了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运算过程,揭示了开平方运算的本质.让学生体验平方和开平方的互逆关系,并根据这个关系说出1,4,9的平方根.注意: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平方根的概念,先不引入平方根的符号,给出的数是完全平方数.例1:(课本45页的例4)。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100(2)   (3)0.25建议教师要规范书写格式。3表示+3和一3两个数.这种写法学生不太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宜不断提到。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白平方根可以从平方运算中求得,并能规范地表述一个数的平方根.这个例题也为后面探讨平方根的特征

4、做好准备.讨论归纳深化概念按照平方根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建议: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a中的a和x的取值范围和取值个数得出.根据上面讨论得出课本46页的归纳: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注:学生刚开始接触平方根时,有两点可能不太习惯,一个是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这与学生过去遇到的运算结果惟一的情况有所不同,另一个是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有理数的平方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是平方根概念的进一步深化

5、.体验分类思想,巩固平方根概念.引入符号: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可用表示;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可用-表示.例如……思考:表示什么意思,这里的x可取什么样的数呢?加深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和对平方根概念的灵活应用.测试学生对平方根概念的掌握情况.应用例2:课本第46页的例5,求下列各式的值。(1),(2)-,(3)建议:要让学生明白各式所表示的意义;根据平方关系和平方根概念的格式书写解题格式。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

6、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算术平方根来研究平方根.熟练应用平方根的概念,计算有关算式的值,是本课的主要内容。练习巩固课本第47页的练习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1.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平方根?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a的平方怎样表示?布置作业教科书第47页习题6.1第3题。本课教学反思:(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本课主要是在算术平方根的基础上建立平方根的概念,要以等式=a和已有算术平方根概念为基础,并使学生明确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开平方与平方之间的互逆关系,把握了这些平方根的有关

7、概念,正数、零、负数的平方根的规律也就不难掌握了.2、有关求算式的值的问题,一定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本质上掌握其求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